https://hk.trip.com/blog/xian-foods-sights

【西安美食】2025西安美食盤點!附餐廳推薦、當地景點

Travellers Magicians
Travellers Magicians
2024年12月9日

目錄

  • 西安美食推薦01:Biang biang麵
  • 西安美食推薦02:羊肉泡饃
  • 西安美食推薦03:葫蘆雞
  • 西安美食推薦04:肉夾饃
  • 西安美食推薦05:水盆羊肉
  • 西安美食餐廳
  • 拓展閲讀:西安景點推薦
    • 西安景點: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兵馬俑)
    • 西安景點:華清宮
    • 西安景點:《長恨歌》演出
    • 西安景點:西安城牆
    • 西安景點:華山
    • 西安景點:大唐芙蓉園
  • 西安相關攻略
  • 展示更多

來到西安,絕對不能錯過這座城市的美食魅力!無論是香氣四溢的羊肉泡饃,還是口感豐富的肉夾饃,這些都是讓人垂涎欲滴的必吃美味。還有那酸辣爽口的涼皮,和濃郁醇厚的臊子麵,都是街頭巷尾無法替代的經典小吃。西安的美食不只是食物,更是一種文化體驗,每一口都能品味到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和歷史傳承。快來跟隨這份美食攻略,解鎖地道西安美食,讓味蕾也來一場精彩的旅行吧!

熱點趨勢·優惠信息·點擊查看

Biang Biang麵是陝西關中地區的一道傳統漢族麵食,因製作時麵團拍打案板發出的“biang”聲而得名。這種麵條厚實有嚼勁,通常配以醬油、醋、花椒等調料,再淋上熱油,味道酸辣鮮美,獨具特色。“biang”字有56畫,非常複雜,象徵著陝西的文化。近年來,Biang Biang麵通過社交媒體等渠道在國際上越來越受歡迎。

Biang biang麵

羊肉泡饃是陝西的特色美食,尤其在西安非常有名。它以精心烹製的濃郁食材和厚湯中的嫩肉而聞名。羊肉泡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當時的羊肉湯是宮廷和祭祀的食物。經過歷代的演變,才有了今天的羊肉泡饃。食用時,將烤好的饃(麵餅)掰成小塊,放入煮好的肉湯中,再配上辣醬和甜蒜等調料,味道獨特,讓人難以忘懷。

羊肉泡饃

西安葫蘆雞是陝西省西安市的一道傳統名菜,以其金黃的色澤、酥脆的外皮、嫩滑的肉質和醇厚的風味而著稱。這道菜的烹飪方法獨特,需經過煮、蒸和油炸等多道工序,精心製作後,成品形似葫蘆,骨肉分離非常容易。葫蘆雞不僅是一道美味佳餚,更是西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譽為「長安第一味」,並被列入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葫蘆雞

西安肉夾饃是陝西的一道傳統美食,以其酥脆的面餅和香而不膩的肉餡而聞名。最具代表性的要數臘汁肉夾饃,主要用五花肉和白吉饃(面餅)製作,經過精心醃製的臘汁處理後,肉質紅潤軟糯,香氣撲鼻。食用時,可以直接品嚐其原汁原味,也可以根據個人口味添加辣椒和香菜等調料。

肉夾饃

水盆羊肉,起源於陝西省渭南市大荔縣,是陝西省的傳統名菜,屬於陝西菜系。它的主要原料是羊腩肉。水盆羊肉的特點是湯清香,肉質嫩,餅子金黃。在食用時,通常會配有月牙形的餅子、新鮮的大蒜和辣椒油。人們可以將羊肉和配菜塞進餅子裡,或者將餅子浸泡在羊湯中享用。此外,水盆羊肉已被列入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水盆羊肉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又稱兵馬俑、秦兵馬俑。它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與秦始皇帝陵一同組成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秦始皇兵馬俑素有世界第八大奇蹟之稱。這裏出土的一千多個士兵陶俑,形象各不相同,神態生動,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被譽為“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歷史背景秦始皇從13歲即位時就開始營建陵園,前後將近使用了72萬人力,修築時間長達38年,工程浩大。直至秦始皇去世陵園都未修建完成,由秦二世胡亥繼續修建1年多才完成。傳聞中,秦始皇耗費無數人力物力財力,為自己建造了一個地宮,而兵馬俑就是地宮的守衞者。秦兵馬俑可謂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秦俑之所以在規模、寫實程度上達到如此的高度,除了工匠的智慧之外,還與這個皇帝的意志分不開。1974年3月,陝西省臨潼區西楊村的農民打井時偶然發現了一些陶俑的殘片,經考古工作者一年多的勘探和試掘,確認它是一座大型的俑坑,這就是舉世聞名的一號兵馬俑坑。1976年4月、5月在一號俑坑的兩側,又發現了二號、三號兵馬俑坑,每個坑的大小形狀、出土器具各有不同。有學者認為,三號坑是統帥一、二號兵馬俑坑的指揮部,古代稱為“軍幕”。在秦兵馬俑陪葬坑遺址上建立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1979年正式開放,主要參觀點包括秦兵馬俑一、二、三號坑、銅車馬陳列廳及相關臨時展覽。參觀導覽博物館門票可以參觀包括一號坑在內的三個兵馬俑坑和出土文物陳列室、銅車馬展廳、秦始皇陵。這裏出土的兵馬俑根據裝束、神態、髮式的不同,可分為將軍俑,武士俑,車士俑等,每一個陶俑的臉型、髮型、體態、神情都各不相同。陶俑、陶馬原本都是彩繪,由於後來的火燒和浸泡,大多已剝落變色。一號坑景區中的一號俑坑是較早發掘出來的。俑坑東西長約230米,南北寬約62米。根據試掘已出土陶俑、陶馬的排列密度推算,一號兵馬俑坑內約埋藏陶俑、陶馬六千件,同時還有大量的青銅兵器。一號坑也是目前拼湊完成較令人震撼的一個展廳,你可以看到龐大的士兵陶俑軍隊矗立在俑坑內,形態各異,據説光是鬍子的造型就有三十多種。仔細觀察,每一個士兵都栩栩如生,從盔甲到表情,從武器到手掌上的紋路,無一不令人驚歎。二號坑和三號坑二號坑和三號坑分別在一號坑的兩旁。和一號坑一樣有真人、真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馬近二千件。有車兵、騎兵和步兵等不同的兵種,排列整齊有序。震撼雖然不如一號坑,但是因為每個俑坑的隊伍、作用都不同,所以同樣值得一看。兵馬俑的塑造,是以現實生活為基礎而創作,藝術手法細膩,陶俑裝束、神態各異,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強烈的時代特徵。俑坑內出土的青銅兵器有劍、鈹、矛、戈、戟、殳、弩機以及大量的箭鏃等,大部分兵器歷經兩千多年依然鋒刃鋭利,表明當時已經有了很高的冶金技術。出行提示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天天遊客如織,在參觀時可以避開高峯,先從三號坑開始遊玩。遊玩完畢後,遊客可以乘坐景區的旅遊專車前往秦始皇陵。




華清宮(華清池 • 驪山)景區位於西安城東30公里,與兵馬俑相毗鄰。因其亙古不變的温泉資源和眾多歷史事件享譽海內外,成為中國唐宮文化旅遊標誌性景區。宮內勝景:華清宮歷史悠久,周、秦、漢、隋、唐等歷代帝王在此建有離宮別苑,宮內集中着唐御湯遺址博物館、西安事變舊址——五間廳、九龍湖與芙蓉湖風景區、唐梨園遺址博物館等文化區和飛霜殿、萬壽殿、 長生殿、環園和禹王殿等標誌性建築羣。“温泉頌”碑驪山温泉因開發利用早且備受歷代帝王的青睞,享有“天下第一御泉”的美譽。早在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姜寨先民就開始利用驪山温泉。源遠流長的驪山温泉凝聚着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景區內的這塊温泉頌石碑高154釐米,寬72釐米,厚19釐米,盤龍螭首,梯形跌座。是北魏雍州刺史元萇篆刻,碑文寫到“温泉乃自然之經方,天地之元醫,幹城萬國之民,懷疾枕菏之客,莫不宿糧而來賓,療苦於水”,此碑是華清宮現存最早的文字實物資料。唐御湯遺址博物館這裏就是《長恨歌》中描述楊貴妃出浴場景的浴池所在地,在安史之亂後,原來的建築殘存無幾。1982年,臨潼縣人民政府在修建“貴妃亭”時,偶爾發現了唐代浴池遺址,後經發掘整理,建成唐華清宮御湯遺址博物館。這個湯池小巧靈瓏,設計獨特,東西長3.6,南北寬2.9,形近似橢園形。池壁全由青石拼砌而成,湯池上下兩層的台式結構,由18組卷石拼砌而成。池中有供楊貴妃沐浴時的專用的長條石,刻有“楊”字紋樣。池底中間有一直經為10釐米大小的進水口。這裏出土了一漢白玉雕刻的蓮花底座,底座上蓮接噴頭,下接陶水管道與總水源相接,温泉水因自然壓力通過管道從蓮花噴頭四散噴出,這灑落下來的水霧呢,也就和今天的淋浴相差無幾。貴妃池東邊緊挨着的便是唐玄宗專用的御湯。唐時池上建有九龍殿,殿外有白玉雕成的九條龍,口噴泉水。此湯平面呈寫實的蓮花狀,故又名“蓮花湯”。西安事變舊址華清宮的五間廳是當年西安事變發生的地方。直到今天五間廳的玻璃窗、牆壁上還保留兵諫發生激戰時的彈痕,各房間辦公室用的桌子、椅子、床、沙發、茶具、火爐、地毯、電話等,均按原貌複製擺放。歷史事件:烽火戲諸侯公元前779年,周幽王得美女褒姒,可美人卻終日不笑。為此,幽王與奸臣虢石父商議妙計,點燃了驪山烽火台的狼煙。天下諸侯觀烽火,速帶領兵馬救駕,幽王卻告訴諸侯:“為取娘娘一笑而舉烽火也”,於是褒姒大笑。各路諸侯乘勇而來,忿怨而歸。犬戎國看到幽王昏庸無道,人心背離,趁機領兵進攻。兵臨山下,周幽王急舉烽火調兵,而諸侯無一路前來救駕。幽王攜褒姒逃至驪山下,被犬戎所殺。留下了“一笑值千金”、“一笑失天下”、“烽火戲諸侯”的歷史典故。而此烽火台就是高聳在海拔913.6米的驪山西綉嶺第一峯上的烽火台。蘇東坡驪山賦詩北宋嘉祐年間的驪山温泉,經過劉子顒等人一番苦心修繕,美不勝收,惹得四方遊人蜂擁蝶聚,吟詩作賦,抒情懷古。在這些不勝枚舉的詩賦艷詞中,初露頭角的文壇巨擘蘇軾遊驪山所作的 《虢國夫人夜遊圖》、《驪山》 等傑作卓爾不羣。西安事變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張學良、楊虎城在華清池發動兵變,扣留了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遊玩指南:景區內可以觀看大型舞劇。景區在2007年推出的大型實景歷史舞劇《長恨歌》, 2012年又推出的多媒體影像劇《玄境長生殿》。其中《長恨歌》衹在4-10月期間演出,普通席位的票價,根據區域不同,在200-300元之間。還有根據歷史事件改編的《1212西安事變》,真實而生動的展現了“西安事變”鮮為人知的歷史原貌。如果想要嘗試一下在這裏泡温泉,那麼可以入住華清宮內的酒店,這裏提供天然的驪山温泉供住客享受。




《長恨歌》,是一部歷史舞劇,根據中國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長詩改編。劇中描述了唐朝皇帝唐玄宗與他的妃子楊貴妃之間的愛情故事。演出地點就在西安著名景點華清宮內,著名的驪山成為了演出的背景,幾百名專業演員精彩的表演、漂亮的舞美設計,加上絢麗的燈光佈景,讓觀眾有了穿越歷史的震撼感覺。




西安城牆,是古都西安的標誌性景觀,也是我國迄今保存甚是完整的古城牆之一。全長約14公里是在唐代皇城的基礎上建成的,包括護城河、角樓等一系列設施。歷史背景:西安城牆又稱西安明城牆,現存城牆為明代建築,全長13.7千米,始建於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於洪武十一年(1378年)竣工,是在明太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政策指導下,在隋、唐皇城的基礎上建成的。之後明太祖朱元璋將次子朱樉冊封為秦王,藩封、府治同在一城,因而城池規模宏大堅固,再加上後來明清屢次修葺、增建,至今保存完好。2004年初,西安市含光門段城牆道路工程施工,陝西省文化遺產研究院受有關部門委託,配合工程,對該處暴露的城牆斷面展開考古調查,認定它結構複雜,時間跨度從隋唐至現代,歷經五次大的修築而成,十分具有歷史價值。城牆結構:城牆上的建築分為:敵台、正樓、箭樓、閘樓和角樓敵台明代擴建後的西安城牆,每隔120米修敵台一座,突出在城牆之外,頂與城牆面平,是專為射殺爬城的敵人設定的。敵台之間距離的一半,恰好在弓箭的有效射程之內,便於從側面射殺攻城的敵人。城牆上共有敵台98座,上面都建有駐兵的敵樓。正樓(城樓)、箭樓、閘樓冷兵器時代武器落後,城門又是出入通道,因而這裡是守城者苦心經營的防禦重點。西安城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分別有正樓、箭樓、閘樓三重城樓。閘樓在外,其作用是升降吊橋;箭樓在中,正面和兩側設有方形窗口,供射箭用;正樓在裏,是城的正門。角樓西安城牆四角都有突出城外的角台。除西南角是圓形(可能是為了保持唐皇城轉角原狀)外,其它的角台都是方形的。角台上修有比敵台更為高大的“角樓”,表明了這裡在戰爭中的重要地位。城門西安城牆現有城門18座,從永寧門開始順時針依次為:永寧門、朱雀門、勿幕門、含光門、安定門、玉祥門、尚武門、安遠門、尚德門、解放門、尚儉門、尚勤門、朝陽門、中山門、長樂門、建國門、和平門、文昌門。其中衹有永寧門完好的保存了三道城牆,這是當時因為軍事防禦的需要,安遠門、長樂門、安定門因時間久遠,衹剩下了兩道城牆。而城牆邊的門洞都是民國時期建造的。其餘十四座城門均為後期修建。永寧門俗稱南門,是西安城門中沿用時間較長的一座,建於隋朝初期(582年)。它曾經是皇城南面三座門中偏東的一座,叫安上門,唐末縮建新城時改稱南門,明代改名永寧門。它也是現在西安城牆各門中復原得較完整的一座,新完成的地下通道可以使遊人能夠安全的進入城門內參觀。和平門與大雁塔、大差市、西安火車站、大明宮含元殿處於同一南北軸網上,開通於1953年。為了表達飽經戰亂的中國人民對世界和平的渴望,取名和平門。城門內為和平路,城門外為雁塔路。含光門是唐長安皇城南面的偏西門。1984年整修西安城牆時,發掘出含光門遺址,發現花崗石製作的柱礎、刻花的門檻門道。現在內部已經設定人工採光和空調系統,供遊客參觀。新建券洞城門置於遺址東西兩側,外觀與城牆一致,內部設定唐皇城牆含光門遺址博物館可以從城牆上進入。安定門俗稱西門,原本是唐皇城西面中門,明代擴建城牆時位置略向南移,取名安定門,寓意西部邊疆安泰康定。這座城門原有三重門樓:城樓、箭樓、閘樓。三道城牆,城樓裏,箭樓居中,閘樓向外。門樓下均有拱卷式門洞,洞高寬為6米。城樓與箭樓之間有方形甕城,平時是出入通道,戰時是防守要地。城樓北側有日本天皇訪問西安時所建觀望台一座,供遊客參觀,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遠門俗稱北門,明代構築城牆時建造的北門,正式名稱為安遠門。“安遠”二字是繼承中原漢族朝廷對邊遠少數民族採取的懷柔安撫政策,希望邊遠少數民族對朝廷知恩歸順。辛亥革命時,起義軍進攻滿清,安遠門戰爭激烈,交戰中北門城樓被焚燬。1983年整修城牆時,恢復了原來的箭樓。建國門是為了紀念新中國成立這一偉大歷史事件,在建國路區段城牆新開城門,故此得名建國門。門內道路為建國路,門外與環城南路為丁字路口。據歷史學者考證,唐代名臣長孫無忌就住如今的建國路。震驚中國外的西安事變,其重要人物張學良將軍的公館就坐落於此。如今張學良公館已被國家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長樂門俗稱東門,在建造明城牆時構築,正式名稱叫長樂門。明末李自成由東門攻入西安。李自成看到懸在城門上的“長樂門”匾額,對身邊將士説:“若讓皇帝長樂,百姓就要長苦了。”部下隨即縱火焚燬了這座城樓,直到清代重新建造。“西安事變”前,張學良將軍曾在東門城樓上組建教導隊和學兵隊。這一舊址已被修復作為西安事變紀念地。




華山古稱“西嶽”,為中國有名的五嶽之一,位於陝西省華陰市境內。華山又有“太華山”的雅稱,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和“華夏”之“華”,就源於華山。“奇險”兩字是華山風光的精髓。“自古華山一條道”形容的就是華山的險峻,景區有長空棧道、鷂子翻身以及在峭壁絕崖上鑿出的千尺幢、百尺峽、老君犁溝等多處驚險刺激的景點,親臨其境者,無不歎為觀止。華山景區面積遼闊,包括主峯景區、西嶽廟景區、仙峪景區等。其中主峯景區是華山的核心景區,包括“華山一條路”和東南西北中五大主峯。大多數人心中的華山,指的就是主峯景區。五大主峯東峯海拔約2100米,因位置居東得名。峯頂有一平台,居高臨險,視野開闊,是觀看日出的好地方,人稱朝陽台,東峯也因之被稱為朝陽峯。東峯由一主三僕四個峯頭組成,朝陽台所在的峯頭較高,玉女峯在西,石樓峯居東,博台偏南。東峯有景觀數十餘處,位於東石樓峯側的崖壁上有天然石紋,形似一巨型掌印,這就是被列為關中八景之首的華岳仙掌,巨靈神開山導河的故事就源於此。西峯海拔約2000米,因峯巔有巨石形狀好似蓮花瓣,古代文人多稱其為蓮花峯、芙蓉峯。徐霞客《遊太華山日記》中記述:“峯上石聳起,有石片覆其上,如荷花。”當指此石。西峯上景觀比比皆是,有翠雲宮、蓮花洞、巨靈足、斧劈石、捨身崖等,並伴有許多美麗的神話傳説,其中家喻户曉的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就流傳於此。南峯海拔2100餘米,是華山較高主峯,古人稱它是“華山元首”。 南峯一側是千丈絕壁,直立如削,下臨斷層深壑,同三公、三鳳山隔絕。南峯由一峯二頂組成,東側叫松檜峯,西側為落雁峯。落雁峯名稱的來由,傳説是因為迴歸大雁常在這裏落下歇息。北峯海拔約1600米,四面懸絕,上冠景雲,下通地脈,巍然獨秀,因有若雲台,又名雲台峯。唐李白《西嶽雲台歌送丹丘子》詩曾寫到:“三峯卻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白帝金精運元氣,石作蓮花雲作台。”有名的“智取華山”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山上景觀頗多,有名的有真武殿、焦公石室、長春石室、老君掛犁處等。中峯是去其它四峯必經的之地,居東、西、南三峯中央。峯上樹林鬱鬱葱葱,環境清幽。峯頭有道舍名玉女祠,傳説是春秋時秦穆公女弄玉的修身之地,因此又被稱為玉女峯。主要景觀:華山有名的景區多達210餘處,從古至今,無數文人墨客在此留下各種經典詩詞。長空棧道長空棧道位於華山南峯東側山腰上,是華山派宗師——元代賀志真道長為遠離塵世靜修成仙,在懸崖絕壁上鑲嵌石樁,鋪上木板而成。走到棧道盡頭,能夠看到賀掌門修身的“賀祖洞”。修路者在峭壁上鑿出石孔,孔中楔進石樁,石樁之間鋪上寬約40釐米的木板,遊客通過這裏,必須身貼崖壁,手拉鐵鏈,腳踏木板,側身緩慢向前移動。西嶽廟西嶽廟又名華岳廟,是歷代帝王供奉和祭祀西嶽大帝“少昊”的廟宇。它始建於漢武帝元光年間(公元前134-前129年),當時建在華山腳下的黃神谷(今黃甫峪)口。東漢桓帝時(公元147-167年)遷於現址,改為今名,唐宋明清歷朝多次重修。蒼龍嶺蒼龍嶺上的台階衹有2尺多寬,兩旁萬丈深壑,勢陡如刀削斧劈。嶺脊上下高差約500米,坡度在45度以上。在這裏遙望青松白雲,耳聽風聲大作,令人心驚目眩。金鎖關金鎖關為華山五關之一,建在三峯口的一座石拱門上,是由五雲峯通往東、西、南、中四峯的咽喉要道,鎖關後則無路可通,所以又稱為通天門。道家認為,華岳為仙鄉神府,衹有過了通天門,才算進入仙境。所以有“過了金鎖關,另是一重天”的民謠。自古華山一條路“自古華山一條路”即為“華山峪”登山道,包括了自古以來華山登山道上的沿途各景點,連起來就是通常所説的“自古華山一條路”。遊覽方式華山有兩個山門(進山口):東山門和西山門(也稱華山門)。坐索道上山,前往東山門;如步行登山,從西山門進入。華山目前有東、西線兩條索道,分別到達北峯和西峯(購票前請提前規劃好登山線路,購買對應票型,中途不可更改。)。線路一:徒步登山路線自古華山一條路,古老的登山路,全長12.5公里,有9567級台階,用時4小時左右。由玉泉院徒步出發,經五里關、莎蘿坪(夜爬臨休)、千尺幢、百尺峽等到達北峯,然後自北峯開始遊覽。線路二:“西上西下”,適合長者和帶小孩遊客的登山路線這條路線是華山西峯索道上,西峯索道下,即西上西下,整條線路用時相對較短,4小時左右,也較省體力,對於長者與帶孩子的遊客比較友好。線路三:“西上北下”,80%遊客選擇的一日遊玩登山路線這條路線是華山西峯索道上,北峯索道下,即西上北下,整條線路是經典的一日遊線路,用時6小時左右,不走回頭路,各處景點都可以遊覽到,大部分遊客選此條線路還有一點,是因為這條路幾乎是一直往下的,相比上山路,輕鬆、快一點。線路四:“北上北下”,省時、經濟、觀全景的登山路線這條路線是華山北峯索道上,北峯索道下,即北上北下,整條線路是費用相對低的索道登山線路,如果遊覽時間有限,可以選擇此線路,在北峯遊覽,北峯有紀念亭、擦耳崖、蒼龍嶺、華山論劍碑、全景華山等景點。




國家5A景區大唐芙蓉園,坐落於西安城南的曲江新區,與大雁塔遙遙相望,佔地面積為998畝,其中水域面積300畝,綠地面積440畝,建築面積近 10萬平方米。園區建築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錦秋先生擔綱總體規劃與建築設計,日本園林大師秋山寬先生承擔園林景觀設計,是一個全 方位展示盛唐風貌的大型文化主題遺址公園。自2005年4月11日(農曆三月初三)正式對外開放以來,一直致力於打造高品質、高標準的品牌旅遊景區。大唐芙蓉園以建成“歷史之園、精神之園、自然之園、人文之園、藝術之園”為目標,特別邀請了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的十多位唐史、唐詩、唐畫、唐建專家、博士生導師、研究員以及旅遊專家組成的專家小組對大唐芙蓉園的歷史文化內容進行重新挖掘和整理,對全園景觀進行了重新規劃與定位,劃分出了帝王文化區、女性文化區、詩歌文化區、科舉文化區、茶文化區、歌舞文化區、飲食文化區、民俗文化區、外交文化區、佛教文化區、道教文化區、小童遊樂區、大門景觀文化區、水秀表演區等十四個景觀文化區,全方位再現了大唐盛世的燦爛文明。 園中亭台樓閣、雕廊畫棟,包括有紫雲樓、仕女館、陸羽茶社、杏園、彩霞長廊、曲江流飲、麗人行、唐詩峽、茱萸台等景點二十多個,集中展示了唐王朝輝耀四方的精神風貌和璀璨多姿、無以倫比的文化藝術,被稱為“國人震撼,世界驚奇”的旅遊勝地。園區主題演出大型水舞光影秀《大唐追夢》,乘船環遊,共赴夢幻聖境;大型超維度情景舞劇《夢迴大唐》恢宏大氣,如夢似幻;唐代宮廷燕樂《鼓》,演繹人類非遺東倉鼓樂;以及新春大潮會、上巳節、曲江花月宴等精品文化旅遊活動品牌及項目。每日多場免費景點精彩演出,是向遊客發出的來自大唐皇家的盛情邀約,讓他們能夠震撼地體驗到皇家文化的神聖恢弘。作為一座品質卓越、富有個性、文化內涵豐富的主題遺址公園,大唐芙蓉園更是西安向世界展示長安古老歷史底藴和大唐盛世的一扇文化之窗和吸引世界瞭解中國的文化國門……








Contact Center <br>of the year 2024
Contact Center
of the year 2024
trip.com group
SkyscannerTrip
Trip.com 為 Trip.com Group Limited 的旗下品牌,是全球領先的旅遊服務供應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