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六月份,為了去石門坎,我們曾前後買好兩次前往昭通市的火車票,併到貴陽等候,終因洪水阻斷道路被通知退票,遺憾而歸。國慶假期我們早早規劃,爭分奪秒搶票,終於如願成行。 因為石門坎基督大教堂只有星期天開門,供教徒做禮拜。而我們假期期間排不上那星期天,去的不是時候,只見教堂關閉連院子都鎖上了,我們失望地在教堂外轉悠着想辦法。上帝不負有心人,正好這時緊挨教堂院門那家女主人出來扔垃圾,我們趕緊上前把情況跟她說了,請求她當個嚮導。她聽說我們專程1400多公里奔赴此地,非常感動,很爽快答應幫我們。她家正在建築新房,所以和教堂院子打通了。她帶着我們從她家爬着預製塊上到一土坡,然後踩着小路下到教堂院子里,雖然艱難,總算如願。我們圍着教堂瞻仰了聖地,並拍照留念。 接着這位虔誠的妹子又帶着我們去了第二個目的地——柏格理和高志華墓地,告訴我們這幾天從全國各地來這裏的人不少,從深圳自駕來的人很多。我們見到墓地的第一眼就令人感動不已,墓碑前擁簇着的鮮花,表達了人們對逝者的仰慕,也告訴我們天下大同的普世價值觀是世人共同的信仰,它不分國界,不分人種,不分宗派,不分年代。 我想好了不買鮮花,我要在當時當地採摘一束束山花,獻給長眠於此的域外大愛使者們,因為我相信他們的在天之靈依然惦記着這片貧困的土地。 接着我們去了石門小學,駐足當年柏格理們播撒文明的遺迹,古舊的小學和醫院舊址、荒草叢生但依稀可見的足球場和游泳池,感慨萬千。 最後我驚嘆於如今新建的石門小學,一幢在這荒涼之地別具一格的歐式洋樓。感謝立項和設計者,他們留住了一個曾經的西方文明的記憶。 因為包車前往,我們在那裡的時間有限,但我們很滿足。一點感想,幾張照片,和友友們分享。照片中兩位女的合照是我和那位熱情的嚮導,最後兩張是我弟弟於2015年和當地苗家姑娘的合影,那時他騎摩托車獨行1400多公里,風餐露宿來到聖地。其意濃濃,永存紀念。
今年六月份,為了去石門坎,我們曾前後買好兩次前往昭通市的火車票,併到貴陽等候,終因洪水阻斷道路被通知退票,遺憾而歸。國慶假期我們早早規劃,爭分奪秒搶票,終於如願成行。 因為石門坎基督大教堂只有星期天開門,供教徒做禮拜。而我們假期期間排不上那星期天,去的不是時候,只見教堂關閉連院子都鎖上了,我們失望地在教堂外轉悠着想辦法。上帝不負有心人,正好這時緊挨教堂院門那家女主人出來扔垃圾,我們趕緊上前把情況跟她說了,請求她當個嚮導。她聽說我們專程1400多公里奔赴此地,非常感動,很爽快答應幫我們。她家正在建築新房,所以和教堂院子打通了。她帶着我們從她家爬着預製塊上到一土坡,然後踩着小路下到教堂院子里,雖然艱難,總算如願。我們圍着教堂瞻仰了聖地,並拍照留念。 接着這位虔誠的妹子又帶着我們去了第二個目的地——柏格理和高志華墓地,告訴我們這幾天從全國各地來這裏的人不少,從深圳自駕來的人很多。我們見到墓地的第一眼就令人感動不已,墓碑前擁簇着的鮮花,表達了人們對逝者的仰慕,也告訴我們天下大同的普世價值觀是世人共同的信仰,它不分國界,不分人種,不分宗派,不分年代。 我想好了不買鮮花,我要在當時當地採摘一束束山花,獻給長眠於此的域外大愛使者們,因為我相信他們的在天之靈依然惦記着這片貧困的土地。 接着我們去了石門小學,駐足當年柏格理們播撒文明的遺迹,古舊的小學和醫院舊址、荒草叢生但依稀可見的足球場和游泳池,感慨萬千。 最後我驚嘆於如今新建的石門小學,一幢在這荒涼之地別具一格的歐式洋樓。感謝立項和設計者,他們留住了一個曾經的西方文明的記憶。 因為包車前往,我們在那裡的時間有限,但我們很滿足。一點感想,幾張照片,和友友們分享。照片中兩位女的合照是我和那位熱情的嚮導,最後兩張是我弟弟於2015年和當地苗家姑娘的合影,那時他騎摩托車獨行1400多公里,風餐露宿來到聖地。其意濃濃,永存紀念。
石門坎,位於貴州接近川滇最邊緣的西北角,是中國最窮的地方之一。然而在1905年,隨着英國傳教士柏格理的到來,這裏迅速成為“西南苗族文化的最高區”,中國現代教育水平最高的地方,在西方人眼中擁有“文化聖地”、“海外天國”、“雲的那一邊”等美譽。
石門坎被稱為“西部之西、邊遠之遠”,村內房屋仍是原始的茅草屋頂。石門坎最值得一看的是最偏遠蘇科寨,那裡保留了最初的老教堂,教堂其實很簡陋,只能從畫在屋外白牆上的十字架辨認出。
這裡是人文景觀,對當地苗族歷史有興趣的可以來看看。雖然是1905年來的英國牧師柏格里是傳教士,宗教才是他的最高目標,但畢竟帶動了石門坎的文化發展值得敬佩。在二十世紀初這兒成為“西南苗族文化最高區”,“苗族文化的復興聖地”,並創造了西部苗文。在這片土地上,竟然出了兩位博士,20名廳級幹部,稱得上貴州的一代精英
到石門坎的高級公路我們正在修。到時就可以去看看了。
石門坎,一直是心中想去的地方,自打聽到這個名字,大約5年前。了解了好幾年,計劃了好幾年,然而在各類網站搜索,竟然沒有一篇關於石門坎的完整旅遊攻略、出行推薦。每每看到石門坎的信息,心中總會泛起陣陣漣漪,我知道石門坎離我越來越近。在國家推動鄉村旅遊扶貧政策的引導下,儘管在偏遠的山區,石門坎的旅遊硬件,感覺做得很不錯,我們在鄉政府問路時,看到鄉政府大樓的建設、規劃、格局,完全被震撼到,簡直就是到了一個景區。附近當地人特意把墓地安葬在伯格理、高志華墓地旁邊,可見當地人對兩位傳教士的愛戴之心。從墓地出來,沿山坡下行,不到5分鐘,來到了當年光華小學遺址。100多年的歷史,今猶在,愛不息。每一步,都是歷史。由於是暑假,學校已經放假,遊人稀少。差不多2個小時,基本能把石門坎文化歷史遺迹都瀏覽到。站在這些歷史遺迹前,不近感慨萬千,這需要怎樣的毅力和愛才能結出這樣的果子。我想答案只有一個:唯有基督,唯有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