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為紀念李斯特而建的博物館,濃濃的音樂味。
雖然天色已晚,我們還是繼續坐地鐵北上,去柏林牆檔案中心(Berliner Mauer Dokumentationszentrum)探訪殘存的柏林牆。柏林完全是我們此行硬生生加出來的,來東歐不到柏林不看柏林牆,就好像打仗卻沒到過前沿陣地一樣。已是華燈初上時分,檔案中心早已關門,我們摸索了半天,終於找到了一堵打着幽暗燈光的殘垣,這就是柏林為數不多又保護得最好的柏林牆——其實是並排的兩堵,中間還有一個高高的瞭望哨,白天檔案中心開門的時候可以免費上去参觀。當年,就是這樣的水泥墩子,硬生生把柏林分成兩半,成為東西方冷戰的標誌。1989年東歐劇變,柏林牆幾乎在一夜間被推翻,等他們醒過神,明白這些水泥塊好歹將來也算個文物,卻已為時稍晚。
這裡是為紀念李斯特而設的博物館。
保留了幾架李斯特用過的鋼琴和樂譜手稿,還有一個小音樂室,有現場演奏。
學鋼琴最喜歡的名字就是李斯特,因為覺得他姓李,是個容易記住的名字。熱愛去看一切留下姓名的人物的博物館。就像是他留下的靈魂,延續,呼吸甚至時間。
紀念館就在地鐵站旁,位於音樂學院內的二樓某角落,是李斯特生前的故居。紀念館面積不大,展品主要是李斯特生前彈奏過的鋼琴,樂譜,傢具,可能比較適合樂迷的口味。
這是為紀念李斯特而建的博物館,濃濃的音樂味。
雖然天色已晚,我們還是繼續坐地鐵北上,去柏林牆檔案中心(Berliner Mauer Dokumentationszentrum)探訪殘存的柏林牆。柏林完全是我們此行硬生生加出來的,來東歐不到柏林不看柏林牆,就好像打仗卻沒到過前沿陣地一樣。已是華燈初上時分,檔案中心早已關門,我們摸索了半天,終於找到了一堵打着幽暗燈光的殘垣,這就是柏林為數不多又保護得最好的柏林牆——其實是並排的兩堵,中間還有一個高高的瞭望哨,白天檔案中心開門的時候可以免費上去参觀。當年,就是這樣的水泥墩子,硬生生把柏林分成兩半,成為東西方冷戰的標誌。1989年東歐劇變,柏林牆幾乎在一夜間被推翻,等他們醒過神,明白這些水泥塊好歹將來也算個文物,卻已為時稍晚。
這裡是為紀念李斯特而設的博物館。
保留了幾架李斯特用過的鋼琴和樂譜手稿,還有一個小音樂室,有現場演奏。
學鋼琴最喜歡的名字就是李斯特,因為覺得他姓李,是個容易記住的名字。熱愛去看一切留下姓名的人物的博物館。就像是他留下的靈魂,延續,呼吸甚至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