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祠確實值得一看,我們去的早,人很少,幽靜的環境,厚重的歷史感,讓人肅然起敬!向偉大的太史司馬遷致敬!網絡購票既優惠又快捷,但是得提前一個小時,還好,我是頭一天晚上買的。性價比高,景色不錯,有趣好玩,總體超贊,
名勝古迹得景區,很美麗,我很喜歡。
韓城帶給我的震撼還在繼續。清晨,我們向著世界偉人、史聖司馬遷司馬遷祠出發。一路上涼風習習,漸黃的樹恭弘=叶 恭弘點綴出秋意漸濃,那是一種近乎朝聖的感覺。韓城人為有司馬遷這個老鄉而驕傲。斯麥安是我國西漢傑出的史學家文學家。他10歲便苦讀典籍,20歲后遊歷江淮各地名山大川,考察當地情況,走訪民間,聽老人們講過去的故事,為他以後寫史記做準備。36歲他父親司馬談跟隨漢武帝到泰山封禪,途中病逝於洛陽。他38歲繼承父親的職務擔任太史令掌管文書,記載史事。42歲開始撰寫《史記》,48歲因李陵一案收到牽連,慘遭宮刑,出獄后做中書令,歷經16年完成歷史巨著《史記》。太史公以“就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為統領,記載了從三皇五帝到秦皇漢武3000年的歷史,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對後世的文學和史學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與現在的大多數景點類似,司馬遷祠核心景區外圍,被無限開發擴大。巨大的史記文本雕刻群矗立在寬大的道路兩旁,正前方是司馬遷雕像,再走過大片的綠化帶,終於,我們來到山門腳下。這第一道牌匾是由已故大書法家啟功先生所書的“漢太史司馬遷祠墓”。進入山門,迎面而來的是司馬古道,始建於春秋時期,秦統一六國后成為韓城通往長安的交通要到。后因司馬遷祠建於此,改稱司馬古道。現存石條為北宋年間鋪設,歷經800餘年的雨水沖刷、風化及人走車碾,石條已凹凸不平。石條上清晰而眾多的車轍既是這裏繁華的歷史鑒證,又好像在昭示太史公一生的坎坷與悲壯。我們穿運動鞋走在上面都凹凸不穩,不能快走,可以想象當年走在這條古道上的艱難。沿司馬古道向上而行,向右一岔道,高立一座木牌坊,上書:高山仰止。司馬遷德高如山為世人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從此向上,便開始進入司馬遷祠的核心,頂部的祠堂和古木依稀可見。在通往司馬遷祠的石磚小道,共有九十九級台階,俗稱“朝聖道”。1668年,韓城縣令翟世琪率領芝川民眾大規模擴建司馬遷祠,把有數丈深的溝填平,修築了這條上祠之道。拾階而上,是一座磚砌牌坊,上書“河山之陽”,兩側是一副對聯;聖人光道統,漢史竟經文。將《史記》與儒家五經相媲美,表達了對司馬遷在史學的傑出貢獻的讚譽。經過石牌坊,向上便看到一扇紅色山門,那是沉澱着千年歷史的紅,上書:太史祠。這便是司馬遷祠了。祠內里古木參天,皆是800年向上的
司馬遷祠很有看頭,尤其是保留基本完好的300米古道,如果乘景區的付費車也只是送到山腳下的外圍,還需要一些體力登山,而且山上有山,以為到了上頂,其實還可以繼續往上爬。上頂風光無限好,可以遠眺跨黃河的,山上的司馬遷遺迹,碑林,古道等也值得慢慢品味。
很有歷史氣息的地方,景色很美。
Maria_Small: 渭南市韓城市芝川鎮韓奕坡懸崖上
Raelynn_Snider: 我推薦司馬遷祠,國家文史公園
司馬遷祠確實值得一看,我們去的早,人很少,幽靜的環境,厚重的歷史感,讓人肅然起敬!向偉大的太史司馬遷致敬!網絡購票既優惠又快捷,但是得提前一個小時,還好,我是頭一天晚上買的。性價比高,景色不錯,有趣好玩,總體超贊,
名勝古迹得景區,很美麗,我很喜歡。
韓城帶給我的震撼還在繼續。清晨,我們向著世界偉人、史聖司馬遷司馬遷祠出發。一路上涼風習習,漸黃的樹恭弘=叶 恭弘點綴出秋意漸濃,那是一種近乎朝聖的感覺。韓城人為有司馬遷這個老鄉而驕傲。斯麥安是我國西漢傑出的史學家文學家。他10歲便苦讀典籍,20歲后遊歷江淮各地名山大川,考察當地情況,走訪民間,聽老人們講過去的故事,為他以後寫史記做準備。36歲他父親司馬談跟隨漢武帝到泰山封禪,途中病逝於洛陽。他38歲繼承父親的職務擔任太史令掌管文書,記載史事。42歲開始撰寫《史記》,48歲因李陵一案收到牽連,慘遭宮刑,出獄后做中書令,歷經16年完成歷史巨著《史記》。太史公以“就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為統領,記載了從三皇五帝到秦皇漢武3000年的歷史,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對後世的文學和史學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與現在的大多數景點類似,司馬遷祠核心景區外圍,被無限開發擴大。巨大的史記文本雕刻群矗立在寬大的道路兩旁,正前方是司馬遷雕像,再走過大片的綠化帶,終於,我們來到山門腳下。這第一道牌匾是由已故大書法家啟功先生所書的“漢太史司馬遷祠墓”。進入山門,迎面而來的是司馬古道,始建於春秋時期,秦統一六國后成為韓城通往長安的交通要到。后因司馬遷祠建於此,改稱司馬古道。現存石條為北宋年間鋪設,歷經800餘年的雨水沖刷、風化及人走車碾,石條已凹凸不平。石條上清晰而眾多的車轍既是這裏繁華的歷史鑒證,又好像在昭示太史公一生的坎坷與悲壯。我們穿運動鞋走在上面都凹凸不穩,不能快走,可以想象當年走在這條古道上的艱難。沿司馬古道向上而行,向右一岔道,高立一座木牌坊,上書:高山仰止。司馬遷德高如山為世人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從此向上,便開始進入司馬遷祠的核心,頂部的祠堂和古木依稀可見。在通往司馬遷祠的石磚小道,共有九十九級台階,俗稱“朝聖道”。1668年,韓城縣令翟世琪率領芝川民眾大規模擴建司馬遷祠,把有數丈深的溝填平,修築了這條上祠之道。拾階而上,是一座磚砌牌坊,上書“河山之陽”,兩側是一副對聯;聖人光道統,漢史竟經文。將《史記》與儒家五經相媲美,表達了對司馬遷在史學的傑出貢獻的讚譽。經過石牌坊,向上便看到一扇紅色山門,那是沉澱着千年歷史的紅,上書:太史祠。這便是司馬遷祠了。祠內里古木參天,皆是800年向上的
司馬遷祠很有看頭,尤其是保留基本完好的300米古道,如果乘景區的付費車也只是送到山腳下的外圍,還需要一些體力登山,而且山上有山,以為到了上頂,其實還可以繼續往上爬。上頂風光無限好,可以遠眺跨黃河的,山上的司馬遷遺迹,碑林,古道等也值得慢慢品味。
很有歷史氣息的地方,景色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