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夫堡值得一去,從馬賽港坐快艇很快就到,回程的船也很準時。整個城堡因為大仲馬的描繪富有傳奇色彩。這點在参觀體驗上有很明確的導向性,城堡內除了介紹軍事政治文化概況,還把小說里的人物所關押的牢房作了標記。同時島上還有周圍生態的介紹,以及島志。淡季去的,人很少,一般走馬觀花很快就會走完,這種地方真的需要提前做好準備,才能發現樂趣,否則就變成到此一游。
更多伊夫堡坐落在距馬賽舊港3.5英裡處的一個面積3公頃的石灰岩小島上,是一座邊長28米的方形堡壘建築。1516年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蒞臨此地,充分意識到了它的防禦價值,遂下令在此興建堡壘,這便是伊夫島的象徵:伊夫堡。
伊夫堡得天險之利,防守極為嚴密,犯人想要逃脫幾無可能,而大仲馬正是根據僅有的兩位越獄者法利亞神甫和愛德蒙·鄧蒂斯的經曆,寫出了世界名著《基督山伯爵》,伊夫堡也因為這部小說而聲名大噪,如今的伊夫堡內的囚室還按照故事中的布局刻意挖了一條通道。
伊夫堡起初是馬賽堅不可摧的防禦工事,後來成為國家監獄,曾囚禁過許多王子、王公貴族的後代,還有新教教徒、政治犯、革命家等。城堡淪為監獄要追溯到1658年,路易十四在對異教徒的鎮壓中將伊夫堡變成囚禁新教徒和刑事犯的監獄。19世紀,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後,伊夫堡完全變成了封建王朝鎮壓政治犯的監獄,自1580年關押第一名囚犯以來,伊夫島在幾個世紀內共囚禁了3000多人。
伊夫堡值得一去,從馬賽港坐快艇很快就到,回程的船也很準時。整個城堡因為大仲馬的描繪富有傳奇色彩。這點在参觀體驗上有很明確的導向性,城堡內除了介紹軍事政治文化概況,還把小說里的人物所關押的牢房作了標記。同時島上還有周圍生態的介紹,以及島志。淡季去的,人很少,一般走馬觀花很快就會走完,這種地方真的需要提前做好準備,才能發現樂趣,否則就變成到此一游。
站在馬賽的海灘,可以看到海中有一個四周岩石像斧劈刀切似的灰濛濛的小島,岩石上矗立着一座有三個塔樓的城堡,這就是經過多少次戰爭洗禮,又被大仲馬在《基督山伯爵》里寫得神奇活現的伊夫古堡。從港口可以乘遊艇到島上。這個長不足200米,寬不足168米的小島全部由石灰岩組成。通島上平台的路徑是高大厚實的圍牆包圍下的幽深的“九曲迴廊”,每走數級台階即有高牆和大門阻擋,需轉彎右行,路徑曲折,犹如行進在深山峽谷中。石階終了,是面積約二三英畝的平台,這就是森嚴的伊夫堡。要進入伊夫堡,還需經過一座同中國古代城池弔橋很相似的木製古橋。城堡由灰沙和石建成,兩側為圓形炮台,中間呈方形。中心是一個不大的天井,四周高牆環繞,只能見到方形天空。四周有石階連通,石階兩旁的牆上有鐵柵欄的洞孔狀窗子和鐵門,那就是囚禁犯人的牢房。向下走,通過黑暗、狹窄的長廊,在相隔不遠的地方是兩個有很厚大鐵門的地牢,地牢里陰森森的,寒氣逼人。僅在一面牆上有一個小窗子,上面豎著有手指粗的鐵柵欄,透過小窗僅能見到斗大的一塊藍天。其中的一間在距地面一英尺高的牆上有一個可以鑽進一個人的洞。據說當年確有犯人在此鑿洞企圖逃走,但可惜伊夫堡牆高石厚,堡外又是波浪滔滔的大海,關進來的犯人是的的確確插翅難飛。這兩間牢房正是大仲馬筆下的囚禁法利亞長老和鄧蒂斯的地牢。《基督山伯爵》一書傾倒了全世界的讀者,也使伊夫堡在無意間揚名天下。凡來到古堡,見到地牢的人無不讚歎作者那挖掘素材的精神、非凡的想象力和出色的表達能力。
在《基度山伯爵》一書中,大仲馬把法國的伊夫堡安排為囚禁愛德蒙·鄧蒂斯和他的難友法利亞長老的監獄。現在裏面全是虛幻的基督山伯爵的影子。到處貼着大仲馬的照片,和各種基督山伯爵電影、小說的海報,牢房大廳里播放着鄧蒂斯從伊芙堡逃脫的片斷,甚至牢房的牆壁上都被穿鑿附會了一個小洞,煞有其事地說是他老人家挖的。
伊夫堡坐落在距馬賽舊港3.5英里處的一個面積3公頃的石灰岩小島上,是一座邊長28米的方形建築,城牆上建有3個開着寬大射擊孔的圓柱形塔樓。伊夫堡最初是由法國國王法蘭西斯一世為加強馬賽防禦而提議修建的,竣工於1531年,建成后不久就被用作監獄。1844年,法國文學巨匠大仲馬以伊夫堡為背景完成了《基督山伯爵》的創作,主人公鄧蒂斯受人陷害而被捕入獄,而這座監牢就是頂頂大名的伊夫堡。
扼守在海邊的一座城堡建築,這個獨特的城堡看着很高冷的,都是沒有窗戶的獨特的建築,城堡也是蠻高大的,巨大的礁石也是分佈在很多的地方呢,這個城堡的價值也是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