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窟
4.3/512條評價
距離650m
13、14窟
4.6/518條評價
距離700m
10窟
4.8/520條評價
距離701m
9窟
4.8/547條評價
距離701m
曇曜五窟五個石窟的中央都雕刻了巨大的如來佛像,象徵北魏五朝的五代皇帝,據說是要显示北魏皇帝權力的無限。這是雲岡開鑿最早,氣魄最宏大的窟群。其中第16窟是一個以伎樂馳名的洞窟,中間巨佛立於蓮柱上,昂首挺胸,氣慨非凡。第20窟露天大佛結跏跌坐,被稱為雲岡石刻的象徵。佛像為釋迦坐像,胸以上因石質堅硬,保存完好。造型古樸碩大,兩肩寬厚,袈裟右袒,面形豐圓,薄唇高鼻,神情肅穆,背光的大焰紋和坐佛,飛天等浮雕十分華美,把主佛襯托得更加剛健雄渾。
更多
曇曜五窟五個石窟的中央都雕刻了巨大的如來佛像,象徵北魏五朝的五代皇帝,據說是要显示北魏皇帝權力的無限。這是雲岡開鑿最早,氣魄最宏大的窟群。其中第16窟是一個以伎樂馳名的洞窟,中間巨佛立於蓮柱上,昂首挺胸,氣慨非凡。第20窟露天大佛結跏跌坐,被稱為雲岡石刻的象徵。佛像為釋迦坐像,胸以上因石質堅硬,保存完好。造型古樸碩大,兩肩寬厚,袈裟右袒,面形豐圓,薄唇高鼻,神情肅穆,背光的大焰紋和坐佛,飛天等浮雕十分華美,把主佛襯托得更加剛健雄渾。
昙曜五窟(16-20窟)是云岗开凿最早,气魄最宏大的窟群。五窟六窟毗连成一组双窟,规模宏伟,雕饰瑰丽,技法熟练,为云冈艺术之精华。洞窟呈椭圆形平面设计,窟内宽敞,主要造像占去大部分面积。其中第16窟是一个以伎乐驰名的洞窟,中间巨佛立于莲柱上,昂首挺胸,气概非凡,被西方游客誉为"美男子",或英俊清秀,或肃穆端庄,或披千佛袈裟而立,或合十而坐。周壁有千佛、佛龛。这些造像,神情生动,姿态美妙,或吹笛,或弹琵琶,令人叹为观止。而第20窟露天大佛结跏跌坐,被称为云冈石刻的象征。佛像为释迦坐像,高13.7米,胸以上因石质坚硬,保存完好。造型古朴硕大,两肩宽厚,袈裟右袒,面形丰圆,薄唇高鼻,神情肃穆。背光的大焰纹和坐佛、飞天等浮雕十分华美,把主佛衬托得更加刚健雄浑,为云冈石窟中的代表作品。石窟前有清顺治八年所建五间四层木构楼阁,琉璃瓦顶,颇为壮观。
流連雲岡,醉心於這石刻藝術,感覺震撼。後來翻看日本人木下傑太郎在百年前所寫的遊記《雲岡日錄》,和他產生了共鳴,也把這本書推薦給朋友們。如果沒有之前的反覆塗抹修復和拓印剝離,如果沒有侵略者的破壞和原住民的生活損毀、遊人題字……今日的雲岡該是怎樣的驚世傑作!
大同雲岡石窟景區的第十六窟至第二十窟是雲岡最早開鑿的一組洞窟,因系著名高僧曇曜主持營建,故稱‘曇曜五窟’。這是雲岡石窟的第一期工程。五個石窟的中央都雕刻了巨大的如來佛像,象徵了北魏五朝的五代皇帝。‘曇曜五窟’各個洞窟的主尊分別為:第十六窟是施無畏印的佛立像、第十七窟為交腳菩薩像、第十八窟也是佛立像、第十九窟是施無畏印的佛坐像、第二十窟是施禪定印的佛坐像。曇曜五窟反映了北魏初期特殊的佛教文化,五尊大佛在代表佛陀的同時,也分別象徵具體的皇帝個人。這種特殊的佛教造像在印度或其他佛教先進地區從未出現過,曇曜五窟的開鑿,揭示了與印度佛教不同的“中國佛教”的開創。
曇耀五窟是雲岡石窟最精華的部分,也是最為聲名遠揚的,甚至莫高窟都可能曾受其影響。它指的是雲岡石窟16-20窟,是雲岡石窟開鑿最早的五個窟。造像高大,面向豐圓,雙肩齊挺,非常健碩、渾厚,與當年修建石窟的北魏鮮卑族的民風和形象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