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54,018條評價
即時確認
HK$666.40
最低HK$235.00
法門寺位於陝西省寶雞市扶風縣城北10公里處的法門鎮,西距寶雞市90千米,東距西安市110千米。據傳始建於東漢明帝十一年(公元68年),法門寺因舍利而置塔,木塔4層,塔下設有地宮,地宮中存放着用紫檀香木做成的棺槨,內以金瓶盛放佛祖指骨舍利。木塔名叫“真身舍利寶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釋迦牟尼佛滅度后,遺體火化結成舍利。公元前三世紀,阿育王統一印度后,為弘揚佛法,將佛的舍利分成八萬四千份,使諸鬼神於南閻浮提,分送世界各國建塔供奉。中國有十九處,法門寺為第五處。法門寺供奉佛骨舍利的木塔在戰火紛繁的十六國和南北朝混戰時期屢遭破壞,特別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採納崔浩的建議,禁佛教,毀佛經、佛像和塔寺,致使該寺舍利塔在劫難逃,成為廢墟。但當時仍有信徒不斷前來燒香敬佛,這裏被當時的人們稱為“聖冢”。公元558年,北魏皇室後裔、岐州牧拓跋育修復阿育王寺和舍利塔。並於西魏恭帝元魏二年(公元555年)首次開塔瞻禮舍利,法門寺由此名聲大振,始成為中國四大佛教勝地之一。
更多
法門寺位於陝西省寶雞市扶風縣城北10公里處的法門鎮,西距寶雞市90千米,東距西安市110千米。據傳始建於東漢明帝十一年(公元68年),法門寺因舍利而置塔,木塔4層,塔下設有地宮,地宮中存放着用紫檀香木做成的棺槨,內以金瓶盛放佛祖指骨舍利。木塔名叫“真身舍利寶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釋迦牟尼佛滅度后,遺體火化結成舍利。公元前三世紀,阿育王統一印度后,為弘揚佛法,將佛的舍利分成八萬四千份,使諸鬼神於南閻浮提,分送世界各國建塔供奉。中國有十九處,法門寺為第五處。法門寺供奉佛骨舍利的木塔在戰火紛繁的十六國和南北朝混戰時期屢遭破壞,特別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採納崔浩的建議,禁佛教,毀佛經、佛像和塔寺,致使該寺舍利塔在劫難逃,成為廢墟。但當時仍有信徒不斷前來燒香敬佛,這裏被當時的人們稱為“聖冢”。公元558年,北魏皇室後裔、岐州牧拓跋育修復阿育王寺和舍利塔。並於西魏恭帝元魏二年(公元555年)首次開塔瞻禮舍利,法門寺由此名聲大振,始成為中國四大佛教勝地之一。
法門寺(Famen Temple),又名“真身寶塔”,位於炎帝故里、青銅器之鄉——寶雞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據傳始建於東漢明帝十一年(公元68年),約有1900多年歷史,素有“關中塔廟始祖”之稱,周魏以前稱作“阿育王寺”,隋文帝時改稱“成實道場”,唐高祖時改名“法門寺”。法門寺被譽為皇家寺廟,因安置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為舉國仰望的佛教聖地。法門寺佛塔被譽為“護國真身寶塔”。寺廟所在的法門寺文化景區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法門寺地宮是迄今所見最大的塔下地宮。寶雞法門寺地宮其出土了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銅浮屠、八重寶函、銀花雙輪十二環錫杖等佛教至高寶物,法門寺珍寶館擁有出土於法門寺地宮的兩千多件大唐國寶重器,為世界寺廟之最。[2]2014年10月16日,第27屆世界佛教徒聯誼會在寶雞法門寺舉行。2018中國西北旅遊營銷大會暨旅遊裝備展上,入圍“神奇西北100景”榜單。
法門寺院位於佛光大道中段偏北的東側,面積約為3萬平方米。說它是佛門聖地,一是據地理陰陽學解釋,寺院披小帶河,負陰抱陽,氣聚而不散,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助於僧人們在青山白雲,流水清泉中悟道成佛;二是寺院經歷了佛教在中國傳播興盛衰微再光大的全過程。如果說法門寺佛文化景區是一個盛開的蓮花,這裏就是儲藏,培植蓮花的種子。
車上的講解人員是法門寺工作人員非導遊,專業又耐心,點贊!這次去法門寺景色不錯,總體超贊,性價比高,有趣好玩,幸運的碰到周末展出舍利子。法門寺的壯觀莊嚴留下了極深的印象。進門不久的水池蓮花在藍天輝映下居然能拍到彩虹的模樣。如果是年輕人完全不必要乘坐觀光車,並沒有多遠。裏面的齋飯很好吃。
法門寺距西安百餘公里,寺內有一座八棱十三層寶塔,1至12層共有89個佛龕,為仿木結構建築形式,每層有出檐斗拱,工藝精巧,紋飾華麗。1987年,國家撥款重建法門寺塔,在清理塔時發現了石函封閉的地宮。地宮內珍寶之多,令人目眩。這裏珍藏着藏於八重寶函之內釋迦牟尼的真身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