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看到的是1980年8月17日重修后開放的。這個寺雖小,但在整個河湟地區名氣很大,因此香客和遊客一直不少,裏面主要有大經堂、金剛亭、金剛崖、金剛佛像、湟水河風光等等。
很少有人知道在離青海機場很近的地方有一座類似懸空寺一樣的廟宇……寺廟不大卻感覺不錯,可以俯瞰高速和市區,似乎有種出塵的感覺。
春天來洛陽,感受一下古都風韻也是很不錯的,白馬寺內比較幽靜,站在櫻花樹下欣賞古迹,更是特別有詩意。寺內的建築都保存的很好,可觀賞性高。
在機場附近,是一處幾乎廢棄的景點。幾乎沒有什麼遊客,沒有什麼香火,寺里只看到一個人。不收門票,裏面也幾乎關閉沒有什麼好看。遠遠望去,幾乎垂直的山體和懸空的建築倒是十足吸睛
位於貴德縣城東北42公里處的尕讓鄉大磨村西側白馬寺為貴德境內黃教大寺之一,藏語稱“喬什典格大具喜吉祥興旺州”,又稱“卻夫旦格”,意為“佛塔寺”。該寺由郭密格西扎巴嘉措於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創建,他生於郭密部落(今黃河北岸河西鄉賀爾加村),曾兩次去西藏哲蚌寺郭莽扎倉學經,曾任塔爾寺密宗學院第十二任堪布。他最初建寺於加毛山下,並建有密宗學院。其轉世扎巴堅贊(1730-1777年)生於下郭密(今尕讓)部落關嘉村,自此稱該轉世系統為“關嘉佛”。約在清嘉慶年間(1795-1820年)由三世曲丹增嘉措(1778-1837年)將白馬寺搬遷到大磨村,重修大經堂。此後,四世羅桑楚臣山丹(1839-1876年)、五世羅桑楚臣嘉措(1878-1945年)均擴建過白馬寺。從第一世至五世活佛均任塔爾寺密宗學院堪布和全寺大法台,在塔爾寺建有自己的“噶爾哇”(府邸),成為塔爾寺的一個轉世活佛系統,於是,白馬寺成為塔爾寺的屬寺。白馬寺與今互助縣的卻藏寺的關係十分密切,原來卻藏活佛派有住寺代表,因此,有人也將該寺作為卻藏寺的屬寺。白馬寺環境幽靜,寺院背靠山嶺,前有河溝清泉,東有莊園林田。全寺佔地120畝,規模宏大。1958年前有大、小經堂3座299間,僧舍62院606間,噶爾哇和拉讓445間。大經堂建於2.5米高的台基上,坐北朝南,正面闊9間,通進深9間,為磚木結構藏式二層平頂建築。兩廊房亦為磚木結構二層藏式平頂建築,上下各33間。寺門朝東,為三層歇山頂式斗拱建築,第一層為一拱,第二層為三拱,第三層為六拱。寺牆用青磚砌成,磚縫細白,牆頂以香柴為飾,古色古香。寺內文物豐富,大經堂中供有兩部《甘珠爾》和噶瑪乳必多傑所塑勝樂金剛像等;護法殿中的吉祥天女等造型精美。該寺大經堂因做尕讓糧站倉庫,故保護完整,其它僧舍於1958年後被佔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先後將經堂、噶爾哇院和部分僧舍歸還給了寺院。1980年經海南州委批准開放,逐年維修。現共有殿堂217間,其中經堂151間,經堂院內二層樓房66間;噶爾哇2院42間,僧舍22院128間。有寺僧65人(歷史上最盛時有寺僧300人),活佛1人。該寺有顯宗學院,採用西藏哲蚌寺郭莽扎倉教程,全年共15個學經期,制度完善,學風較盛。現由活佛尼隆藏龍多嘉措任寺管會主任。
非常值得去,旅遊必選,很有回憶價值。
心中有佛性的人,可以前去洗滌靈魂
西寧市區去往平安的高速路旁可以看到,聽奶奶說,白馬寺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有機會你講給小夥伴們聽
白馬寺名氣很大,到白馬寺后很熱鬧。大部分都是來上香還願的。白馬寺內的花園倒是給了我們一個驚喜。春牡丹下芍藥,牡丹謝了,芍藥開了。很漂亮的。
海東白馬寺離平安區很近,從西寧到曹家堡機場的高速上可以清楚的看到。在一座黃色石山上有座白色的寺廟,廟不大,是藏傳佛教寺廟,廟裡沒看到喇嘛,依山而建,盤旋而上,可俯瞰平安城區,看飛機起降也很清楚。免費的!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1980年8月17日重修后開放的。這個寺雖小,但在整個河湟地區名氣很大,因此香客和遊客一直不少,裏面主要有大經堂、金剛亭、金剛崖、金剛佛像、湟水河風光等等。
很少有人知道在離青海機場很近的地方有一座類似懸空寺一樣的廟宇……寺廟不大卻感覺不錯,可以俯瞰高速和市區,似乎有種出塵的感覺。
春天來洛陽,感受一下古都風韻也是很不錯的,白馬寺內比較幽靜,站在櫻花樹下欣賞古迹,更是特別有詩意。寺內的建築都保存的很好,可觀賞性高。
在機場附近,是一處幾乎廢棄的景點。幾乎沒有什麼遊客,沒有什麼香火,寺里只看到一個人。不收門票,裏面也幾乎關閉沒有什麼好看。遠遠望去,幾乎垂直的山體和懸空的建築倒是十足吸睛
位於貴德縣城東北42公里處的尕讓鄉大磨村西側白馬寺為貴德境內黃教大寺之一,藏語稱“喬什典格大具喜吉祥興旺州”,又稱“卻夫旦格”,意為“佛塔寺”。該寺由郭密格西扎巴嘉措於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創建,他生於郭密部落(今黃河北岸河西鄉賀爾加村),曾兩次去西藏哲蚌寺郭莽扎倉學經,曾任塔爾寺密宗學院第十二任堪布。他最初建寺於加毛山下,並建有密宗學院。其轉世扎巴堅贊(1730-1777年)生於下郭密(今尕讓)部落關嘉村,自此稱該轉世系統為“關嘉佛”。約在清嘉慶年間(1795-1820年)由三世曲丹增嘉措(1778-1837年)將白馬寺搬遷到大磨村,重修大經堂。此後,四世羅桑楚臣山丹(1839-1876年)、五世羅桑楚臣嘉措(1878-1945年)均擴建過白馬寺。從第一世至五世活佛均任塔爾寺密宗學院堪布和全寺大法台,在塔爾寺建有自己的“噶爾哇”(府邸),成為塔爾寺的一個轉世活佛系統,於是,白馬寺成為塔爾寺的屬寺。白馬寺與今互助縣的卻藏寺的關係十分密切,原來卻藏活佛派有住寺代表,因此,有人也將該寺作為卻藏寺的屬寺。白馬寺環境幽靜,寺院背靠山嶺,前有河溝清泉,東有莊園林田。全寺佔地120畝,規模宏大。1958年前有大、小經堂3座299間,僧舍62院606間,噶爾哇和拉讓445間。大經堂建於2.5米高的台基上,坐北朝南,正面闊9間,通進深9間,為磚木結構藏式二層平頂建築。兩廊房亦為磚木結構二層藏式平頂建築,上下各33間。寺門朝東,為三層歇山頂式斗拱建築,第一層為一拱,第二層為三拱,第三層為六拱。寺牆用青磚砌成,磚縫細白,牆頂以香柴為飾,古色古香。寺內文物豐富,大經堂中供有兩部《甘珠爾》和噶瑪乳必多傑所塑勝樂金剛像等;護法殿中的吉祥天女等造型精美。該寺大經堂因做尕讓糧站倉庫,故保護完整,其它僧舍於1958年後被佔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先後將經堂、噶爾哇院和部分僧舍歸還給了寺院。1980年經海南州委批准開放,逐年維修。現共有殿堂217間,其中經堂151間,經堂院內二層樓房66間;噶爾哇2院42間,僧舍22院128間。有寺僧65人(歷史上最盛時有寺僧300人),活佛1人。該寺有顯宗學院,採用西藏哲蚌寺郭莽扎倉教程,全年共15個學經期,制度完善,學風較盛。現由活佛尼隆藏龍多嘉措任寺管會主任。
非常值得去,旅遊必選,很有回憶價值。
心中有佛性的人,可以前去洗滌靈魂
西寧市區去往平安的高速路旁可以看到,聽奶奶說,白馬寺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有機會你講給小夥伴們聽
白馬寺名氣很大,到白馬寺后很熱鬧。大部分都是來上香還願的。白馬寺內的花園倒是給了我們一個驚喜。春牡丹下芍藥,牡丹謝了,芍藥開了。很漂亮的。
海東白馬寺離平安區很近,從西寧到曹家堡機場的高速上可以清楚的看到。在一座黃色石山上有座白色的寺廟,廟不大,是藏傳佛教寺廟,廟裡沒看到喇嘛,依山而建,盤旋而上,可俯瞰平安城區,看飛機起降也很清楚。免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