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齋普爾的風之宮殿是到了這個粉紅之城必來觀賞的地方之一了吧。說是宮殿,其實就是一片牆,第一眼望過去密密麻麻的八角形窗戶真的蠻有特色,而且其特殊的設計使得裏面能夠望出來看到街景,但街上的人望不到裏面的情況。個人覺得最有特色的就是外觀了,裏面可根據自己的情況可進可不進。晚上燈亮的時候,夜景看起來會更美。
更多風之宮興建於1799年,位於齋浦爾商業中心的主幹道上,它原本是城市宮殿的一部分,延伸到妃嬪所在的後宮,如今是齋浦爾的一個地標性建築。
風之宮獨特的五層樓外觀就像一面巨大的粉紅色的“牆”,上面密密麻麻布滿了953扇蜂窩狀的窗戶,用紅砂石鏤空製成。每到清晨日出時,金色光芒中的風之宮顯得特別壯觀,而在夜晚明月照耀下又別有一翻韻味。如此設計的初衷是為了既能讓妃嬪們觀看下面的街道,又不被外面的人看見,因為她們必須嚴格遵守蒙面的規定。這樣的結構也使得宮殿內任何地方有風吹入,即便遇到狂風天氣,只要把窗戶開啟,大風就會吹過前後窗,而不會把建築吹倒,因此得名“風之宮”。
雖然風之宮很出名,但很多遊客一般都只在外邊看看就匆匆離去。其實內部也有不少值得一看的地方。風之宮的入口在後方,那裡還有一處內院。除此之外,這裡還有一個小型的博物館,裡面有一些細密畫和貴重文物,可以順便參觀一下。
風之宮內部採光良好,通風順暢,設計得十分巧妙。這裡的迴廊四通八達,但通過標示能方便地找到出口。你不妨像舊時宮女們一樣,透過小窗戶俯瞰一下齋浦爾市集的繁華景象吧。
位於齋普爾的風之宮殿是到了這個粉紅之城必來觀賞的地方之一了吧。說是宮殿,其實就是一片牆,第一眼望過去密密麻麻的八角形窗戶真的蠻有特色,而且其特殊的設計使得裏面能夠望出來看到街景,但街上的人望不到裏面的情況。個人覺得最有特色的就是外觀了,裏面可根據自己的情況可進可不進。晚上燈亮的時候,夜景看起來會更美。
風之宮殿這是齋普爾的象徵,18 世紀中恭弘=叶 恭弘的建築傑作,彷彿一座粉紅色的小山丘,宮牆上密密麻麻布滿 953 扇窗,用紅砂石鏤空雕刻,呈半八角形。窗戶設計精巧,讓涼風輕輕透進來,風涼水冷。在風宮還鑲嵌着許多彩色玻璃,每當浩月當空,整座風宮閃閃發亮尤如繁星萬點,故而又被稱為是“月宮”。
告別紅城阿格拉,今天來到粉城齋浦爾,齋普爾位於新德里西南 250 公里處,是拉賈斯坦邦首府,也是印度著名的古城。齋普爾有着粉紅色的建築風格,老城的城門、街道兩旁、屋頂、牆壁,一律粉紅色,連女性的紗麗也偏愛粉紅色。
風之宮殿算是齋浦爾最值得來参觀的景點之一,雖然不是很大,而且感覺是一眼就看完了,但不同的時間來,感覺真不一樣。風之宮殿就在馬路邊上,其正對面有個咖啡店,上樓點杯咖啡,或是吃個簡餐,再一邊感受夕陽下的美景,直到燈光點亮,你會發現風之宮殿的夜景似乎比白天更巴適!進入內部参觀是要買門票的,個人覺得性價比不高。
齋普爾必打卡之處。【背景】風之宮殿是齋普爾的標誌性建築,建於1799年,當時的統治者Sawai Pratap Singh為了延伸城市宮殿而命令設計師Lal Chand Usta設計建造的。整座宮殿的式樣是按照奎師那Krishna(毗濕奴的第八化身)的王冠設計的,因為統治者信封奎師那。——城市宮殿旁邊有個印度教廟就供奉了奎師那。【形制和功能】說是“宮殿”,其實更像一面巨大的牆。上面密布了953扇窗戶,每個小窗格都有小陽台和拱形屋頂。這樣的設計是為了讓皇室的眾多女眷可以從這裏俯瞰街景、觀摩慶典,而又不被丈夫之外的男子看到自己。這樣的牆還有一種功能,就是讓空氣流通,使房間在夏季能涼爽舒服。同時,當狂風來臨時,打開窗戶,大風會穿堂而過,建築不會被吹倒。【tips】早上拍建築比較美,但人是背光的。夜景也挺美。如果要拍風之宮殿作背景,那就不用入內,而應該到街對面的狹窄樓梯上樓。但是,對面咖啡店的人非常討厭,二樓有個角落,明明是公共區域,也會跳出來擋在鏡頭前面,不讓人拍照。更不要說去三樓露台了。一杯淡如水的咖啡240盧比(印度街邊一杯馬薩拉茶才10盧比,對比一下)。而且每次要價都不一樣。如果碰到婆羅門嚮導,就收得少,好說話,顯然還是欺軟怕硬。不是不想出錢,只是吃相不要太難看。好好的景點就被搞得烏煙瘴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