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歷史的博物館。能了解西藏的近代史。是比較冷門的景點,但絕對是值得去。可惜裡面不能夠拍照。
在老照片和地圖,看到有這麼個地方,於是就尋找過來。衙門就在大昭寺北側,面對大昭寺向左手邊走,見到一小片空場,那裡就是駐藏大臣衙門的入口大門。因為外表和周圍其它藏式房屋一樣,所以如果不注意,很容易錯過。大門外有兩個石獅子,大門不大,可以免費進去参觀。外面八廓街喧囂熱鬧,走進大門就一下子安靜下來,兩重天的感覺。正面沿台階而上,正殿是展廳,有西藏歷史方面的展品和文字說明,展品不是很多,可以很輕鬆地瀏覽。特別值得看的是駐藏大臣衙門的二層和三層,開放的每間屋子,包括外走廊、樓梯都是復原了當時的駐藏大臣在時候的樣子。每間屋子的作用不同,有辦公,有起居。屋內蠟像、器物、布局、陳設都按照清朝當年的樣子復原。這裏特別展示和敘述了清乾隆年間駐藏大臣及其隨從以寡擊眾平定叛亂的歷史。一些房間、樓梯旁邊都有文字說明,描述了發生在當時平叛現場的情形。想象着當時的情景,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中庭靠近大門有個石獅子,看介紹說是出土的文物,可能是當年衙門前擺放的真跡。
“清代駐藏大臣衙門”為三層藏式建築,近年修繕后裝飾考究展示更趨現代,設計陳列倒也與時俱進。只是縱觀之下,不少文物為複製品代展,駐藏大臣賞牌以及清代藏地特色寶藏銀錢,在中國文字博物館與上博皆有實物展示,而流通使用藏地卻展板草草打印展出,頗有幾分對比諷刺。也反映了一些地方博物館,硬件相當軟件缺乏內力不足的尷尬現狀,待機緣略進綿薄 匯有識之士一同關心助力。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免費参觀。由於當時駐藏大臣可以從衙門大院南樓的窗戶可以俯瞰到八廓街的熱鬧景象,因此這裏被稱為“沖賽康”,意思為“可以看到集市的房子”,這也非常直白地表達出衙門的地理位置以及八廓街悠久的歷史和繁榮的景象。駐藏大臣衙門距今有近300年的歷史,自雍正五年(1727年)駐藏大臣制度正式建立,至1912年大清覆滅的185年的時間里,清朝共計向西藏派遣駐藏大臣共176人次,共計138人,其中未能到任者21人,實際到任者117人。在此期間發生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有抗爭外強入侵的壯烈篇章,有藏漢團結一致建設西藏的發展歷程,有英勇殉國的悲壯事迹,這一切都濃縮在清政府駐藏大臣衙門300年的歷史長河中。清政府駐藏大臣衙門的設立要追溯至雍正五年(1727年),那年正月清政府正式派遣了僧格、瑪拉為駐藏大臣赴藏,並設立了駐藏大臣衙門,其目的是加強對西藏地方的施政和管理,行使國家主權,由此正式開啟了駐藏大臣衙門的歷史篇章。
在八廓街北街上,兩個威武的石獅子矗立在紅色大門的左右,大門上方懸挂着題刻“清政府駐藏大臣衙門”的牌匾。清政府駐藏大臣衙門距今有近300年的歷史,很多涉及清代中央和西藏關係、以及外敵入侵西藏的大事都記錄於此,2013年被列入第7批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名單。
Maria_Small: 拉薩市城關區八廓街八廓北街
Raelynn_Snider: 我推薦布達拉宮,大昭寺,八廓街,小昭寺,藥王山
充滿歷史的博物館。能了解西藏的近代史。是比較冷門的景點,但絕對是值得去。可惜裡面不能夠拍照。
在老照片和地圖,看到有這麼個地方,於是就尋找過來。衙門就在大昭寺北側,面對大昭寺向左手邊走,見到一小片空場,那裡就是駐藏大臣衙門的入口大門。因為外表和周圍其它藏式房屋一樣,所以如果不注意,很容易錯過。大門外有兩個石獅子,大門不大,可以免費進去参觀。外面八廓街喧囂熱鬧,走進大門就一下子安靜下來,兩重天的感覺。正面沿台階而上,正殿是展廳,有西藏歷史方面的展品和文字說明,展品不是很多,可以很輕鬆地瀏覽。特別值得看的是駐藏大臣衙門的二層和三層,開放的每間屋子,包括外走廊、樓梯都是復原了當時的駐藏大臣在時候的樣子。每間屋子的作用不同,有辦公,有起居。屋內蠟像、器物、布局、陳設都按照清朝當年的樣子復原。這裏特別展示和敘述了清乾隆年間駐藏大臣及其隨從以寡擊眾平定叛亂的歷史。一些房間、樓梯旁邊都有文字說明,描述了發生在當時平叛現場的情形。想象着當時的情景,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中庭靠近大門有個石獅子,看介紹說是出土的文物,可能是當年衙門前擺放的真跡。
“清代駐藏大臣衙門”為三層藏式建築,近年修繕后裝飾考究展示更趨現代,設計陳列倒也與時俱進。只是縱觀之下,不少文物為複製品代展,駐藏大臣賞牌以及清代藏地特色寶藏銀錢,在中國文字博物館與上博皆有實物展示,而流通使用藏地卻展板草草打印展出,頗有幾分對比諷刺。也反映了一些地方博物館,硬件相當軟件缺乏內力不足的尷尬現狀,待機緣略進綿薄 匯有識之士一同關心助力。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免費参觀。由於當時駐藏大臣可以從衙門大院南樓的窗戶可以俯瞰到八廓街的熱鬧景象,因此這裏被稱為“沖賽康”,意思為“可以看到集市的房子”,這也非常直白地表達出衙門的地理位置以及八廓街悠久的歷史和繁榮的景象。駐藏大臣衙門距今有近300年的歷史,自雍正五年(1727年)駐藏大臣制度正式建立,至1912年大清覆滅的185年的時間里,清朝共計向西藏派遣駐藏大臣共176人次,共計138人,其中未能到任者21人,實際到任者117人。在此期間發生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有抗爭外強入侵的壯烈篇章,有藏漢團結一致建設西藏的發展歷程,有英勇殉國的悲壯事迹,這一切都濃縮在清政府駐藏大臣衙門300年的歷史長河中。清政府駐藏大臣衙門的設立要追溯至雍正五年(1727年),那年正月清政府正式派遣了僧格、瑪拉為駐藏大臣赴藏,並設立了駐藏大臣衙門,其目的是加強對西藏地方的施政和管理,行使國家主權,由此正式開啟了駐藏大臣衙門的歷史篇章。
在八廓街北街上,兩個威武的石獅子矗立在紅色大門的左右,大門上方懸挂着題刻“清政府駐藏大臣衙門”的牌匾。清政府駐藏大臣衙門距今有近300年的歷史,很多涉及清代中央和西藏關係、以及外敵入侵西藏的大事都記錄於此,2013年被列入第7批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