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拉熱窩舊市政廳坐落在米利亞茨河邊非常醒目,它是奧匈帝國佔領薩拉熱窩時期建造的最富麗堂皇的建築,是世界文明的象徵。在1892年由奧匈帝國出資建造,建築風格糅合了新古典主義和安達盧西亞風格,被稱爲僞摩爾風格。建築結構以對稱、大量運用幾何圖形組合的建築風格承自安達盧西亞 ,也就是在摩洛哥和西班牙安達盧西亞地區的建築風格,在立柱部分又可以看到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影子,這是由於那段時間安達盧西亞風格成爲了歐洲主流國家所追捧的“異域風情”,於是誕生了這種糅合性的僞摩爾風格。薩拉熱窩舊市政廳這個項目由AlexanderWittek監造,他提出僞摩爾式設計方案 ,將東西方完美的建築風格結合。1896年4月20日首次開放以來,該建築已成爲薩拉熱窩最重要的標誌。是薩拉熱窩政府所在地。二戰後成爲波黑國立大學圖書館。1992年8月25日至26日, 波黑戰爭期間被炮彈擊中,近90%的圖書館藏被燒毀殆盡,由此這座大樓也成爲薩拉熱窩被圍困的象徵之一。這座建築的重建於1996年進行,並於2014年5月9日正式對外開放至今,那天正好也是歐洲日和法西斯主義勝利日。
更多薩拉熱窩市政廳在上世紀90年代內戰中嚴重受損,之後得到精心修複後2014年重新開放。市政廳內部多拱結構和彩色的玻璃天花板十分吸引眼球。
薩拉熱窩舊市政廳坐落在米利亞茨河邊非常醒目,它是奧匈帝國佔領薩拉熱窩時期建造的最富麗堂皇的建築,是世界文明的象徵。在1892年由奧匈帝國出資建造,建築風格糅合了新古典主義和安達盧西亞風格,被稱爲僞摩爾風格。建築結構以對稱、大量運用幾何圖形組合的建築風格承自安達盧西亞 ,也就是在摩洛哥和西班牙安達盧西亞地區的建築風格,在立柱部分又可以看到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影子,這是由於那段時間安達盧西亞風格成爲了歐洲主流國家所追捧的“異域風情”,於是誕生了這種糅合性的僞摩爾風格。薩拉熱窩舊市政廳這個項目由AlexanderWittek監造,他提出僞摩爾式設計方案 ,將東西方完美的建築風格結合。1896年4月20日首次開放以來,該建築已成爲薩拉熱窩最重要的標誌。是薩拉熱窩政府所在地。二戰後成爲波黑國立大學圖書館。1992年8月25日至26日, 波黑戰爭期間被炮彈擊中,近90%的圖書館藏被燒毀殆盡,由此這座大樓也成爲薩拉熱窩被圍困的象徵之一。這座建築的重建於1996年進行,並於2014年5月9日正式對外開放至今,那天正好也是歐洲日和法西斯主義勝利日。
市政廳的外觀很有特色,黃色大樓間有褐色條紋,我們時間有限,沒有入內参觀。舊市政廳離拉丁橋很近,我們就是在市政廳附近下車,步行去拉丁橋参觀的。
裏面真的很漂亮,然後網上說,一定要進去,不然會錯過。裏面的開放時間是9點,下午3點,這次不能傳裏面的照片了,在我另一個手機里,這個還不錯。
薩拉熱窩市政廳有着漂亮的黃色和橙色為主色調的外立面,風格類似於摩爾人建築,又通入了奧匈帝國時代的建築特徵,整體看起來漂亮又莊重,被譽為薩拉熱窩的最美建築。 這座建築在上世紀90年代的內戰圍攻中遭受重創,經過一番耗時費力的重建,終於在2014年重新開放。經過修復后的多拱內部結構美輪美奐。
塞、波二國旅遊中少數要收門票的景點了,10波黑馬克,這座伊斯蘭風格的建築物位於米利契卡河河邊,距離拉丁橋不遠,從黃堡上還能俯瞰到。前身是市政廳,後來改成國立圖書館。但可惜在一九九二年戰爭時遭到破壞,內里很多藏書都遭到燒毀。現時建築物已經重建,外形和風格都很獨特。 三角形的建築,內部是伊斯蘭和奧匈帝國風格的混合體。市政廳建於奧匈帝國統治時期,一戰期間被改造為國家圖書館。波黑戰爭期間,1992年8月25日的夜晚,市政廳遭到縱火,90[%]以上的館藏圖書被燒毀。在歐盟的援助下,1996年開始重建,2014年5月9日重新開放。門票上的編號不知道是否代表的参觀人數。裏面有十個解說點,可以租講解器,不過是英語的,租了也聽不懂,所以我在網上找到了網友講解翻譯,謝謝他的翻譯,現在也分享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