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樵樓
4.1/512條評價
距離518m
槐塘石坊
4.2/56條評價
距離710m
南譙樓
4.5/513條評價
距離776m
徽園
4.2/591條評價
距離1.14km
徽山故里斗山街位於歙縣縣城內,因依靠斗山而得名,建於民清時期,是一條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於一體的歷史老街。街上都是青石板路面,狹長,悠遠,大都是本地住戶,就在自已家裡開店,街道保存完好,像一張發黃的黑白照片記錄著流逝的歲月。
更多鬥山街位於歙縣城內,因依靠鬥山得名,是一處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於一體的旅遊文化景點。建於明清時期的鬥山街有典型的徽州民宅汪氏家宅、官府人家楊家大院、古私塾許家廳、世代商家潘家大院、千年“蛤蟆”古井、罕見的木質牌坊—“葉氏貞節坊”等等。它猶如一幅長長的曆史畫卷,向你娓娓講述著古老而又淒美的故事,青石板鋪成的路面狹長、悠遠,宛如再現戴望舒筆下的“雨巷”。
楊家大院:據傳始建於先祖楊寧。楊寧,歙縣城中人,字彥謐,明宣德五年進士,曆任江西巡撫、禮部尚書。楊氏家宅布局十分合理,設有廳堂、譙樓、廂房、樓廳等。廳堂氣勢宏大,雕樑畫棟,做工精緻。
葉氏貞節坊:傳說當年朱元璋為了躲避元兵的追蹤,在鬥山街江萊莆家窗下的廢墟中躲藏了七天七夜,並得到江妻的給食,得以生還。朱元璋做了皇帝不忘當年救命之恩,派人來接葉氏入宮,無奈葉氏守寡不從。皇帝便賜建這座牌坊以旌表葉氏女子。
蛤蟆井:相傳鬥山街原來是缺水的,唐朝貞觀年間,當地居民從一對蛤蟆藏身的地方打出了兩個泉眼,湧出清冽的甘泉來,於是在那裡掏井,終成這口曆經一千多年永不乾枯的蛤蟆井。
徽山故里斗山街位於歙縣縣城內,因依靠斗山而得名,建於民清時期,是一條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於一體的歷史老街。街上都是青石板路面,狹長,悠遠,大都是本地住戶,就在自已家裡開店,街道保存完好,像一張發黃的黑白照片記錄著流逝的歲月。
個人覺得是徽州古城裡最有味道的一段,幾乎沒有商鋪,都是民宅,而且人也很少,適合慢慢走走,靜靜地體會時間的奧義,強烈推薦。
斗山街是歙縣保存最完好的一條古街,曾經是許、楊、汪、王幾大家族的所在地,臨街的都是馬頭高牆,小巷窄小幽深,曲徑通幽,街上有一些沒有開放的老宅院里,裏面依然居住着歙縣居民。
斗山街位於歙縣古城內,是歙縣保存最完好的一條古街,建於明清時期,是一處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於一體的古徽商群居地。
斗山街的青石板和鵝卵石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徽派建築的古民居基本保持着原貌。街巷中的三眼井、蛤蟆井還在如常的供給着居民的用水,有當街洗衣、洗菜的,也有拎塑料桶提回家的。房子雖老,但並不破敗,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