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qqq萬勝圍地鐵站旁邊的一個鄭氏宗祠,古香古色的。發現還是挺意外的。٩꒰๑• ̫•๑꒱۶(๑•॒̀ ູ॒•́๑)門口比較特別的就是有一個不大不小的池子,裏面挺多鯉魚,一站到池子邊,就很多魚跑過來以為你要餵食了一個個都成精了呀。
由貞白里坊前的馬路向東50米,就是更加著名的鄭氏祠堂。來到祠堂門前,卻發現鐵將軍把關,——既無人售票,也無人看守。詢問周邊民眾,才知道剛才在街道中間晃悠的六旬老人就是“看守者”。之所以雲“看守者”,是因為祠堂的實際情況是,至今沒有正規的管理制度與專制人員。因此,與其說是“看守者”,還不如說是“聯繫人”。老人索要10元,不能說是門票,因為沒有票據提供,便勉強稱之為“参觀費”。這大概是我有史以來見過的最為滑稽別緻的景點。 但祠堂內部卻足足令人大吃一驚。這是我見過的最為宏偉的祠堂,高大莊嚴的牌坊,面積廣闊的天井,粗壯碩大的樑柱,無不彰顯出鄭氏宗族昔日的輝煌與榮耀。就其規模而言,固然大於先前的許村大邦伯祠,比之後來所見的績溪胡氏宗祠也毫不遜色,——唯有雕飾稍有不如,但這也是十年文革破壞所致。
鄭氏宗祠位於黃山市歙縣鄭村鎮鄭村村,是鄭氏的祖祠,始建於明成化(1466年)年間。是為紀念元代著名學者、教育家鄭玉(人稱 “師山先生” )而建,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宗祠佔地1856平方米,規模宏大,空間層次豐富,為典型的徽州廊院式祠堂,現已成為國保單位。 原來鄭村有四座祠堂,由於歷史的種種原因,尤其是太平天國革命戰爭,和所謂“文化大革命”,這些古建大多遭到破壞。而濟美堂當時作為鄉糧站而保存了下來,即今日之鄭氏宗祠。鄭氏宗祠是現存古歙最古老、面積最大的祠堂。《碑記》上說“屬徽派祠宇建築中之精品”,是名副其實的。 順便說一句,祠堂不對外開放,常年關閉,参觀需要聯繫看護人。
進入第二道門后,豁然開朗,其面積足有兩個籃球場之大,宗祠氣勢磅礴,九十九根半柱子一目瞭然,每根柱子下的石墩凈一色青石雕刻而成,每個石墩雕刻的圖案都不相同,有的是獅子、有的是蓮花、有的是祥雲、有的是動物。柱子粗細一致,一人抱不過來,柱子上方是雕梁畫棟,有戴官帽的木雕古人物,有各種花紋的木雕。地面全是大大小小的青石板鋪就,正中間一條由大塊的青石板鋪成的石板路,在各石板交界處長出了長短不一的青草。
走過一座石橋,就到了河對面,一座飛檐斗角古樸的祠堂呈現在眼前,外牆是用青磚砌封,正面實際上就是一座偉岸的牌樓, 祠堂外觀古樸凝重,馬頭牆、石雕磚雕基本完好無損。
Maria_Small: 安徽省歙縣鄭村鎮鄭村
Raelynn_Snider: 我推薦棠樾牌坊群鮑家花園,鮑家花園,歙縣鄭氏宗祠,黃賓虹故居,棠樾古鎮
位於qqq萬勝圍地鐵站旁邊的一個鄭氏宗祠,古香古色的。發現還是挺意外的。٩꒰๑• ̫•๑꒱۶(๑•॒̀ ູ॒•́๑)門口比較特別的就是有一個不大不小的池子,裏面挺多鯉魚,一站到池子邊,就很多魚跑過來以為你要餵食了一個個都成精了呀。
由貞白里坊前的馬路向東50米,就是更加著名的鄭氏祠堂。來到祠堂門前,卻發現鐵將軍把關,——既無人售票,也無人看守。詢問周邊民眾,才知道剛才在街道中間晃悠的六旬老人就是“看守者”。之所以雲“看守者”,是因為祠堂的實際情況是,至今沒有正規的管理制度與專制人員。因此,與其說是“看守者”,還不如說是“聯繫人”。老人索要10元,不能說是門票,因為沒有票據提供,便勉強稱之為“参觀費”。這大概是我有史以來見過的最為滑稽別緻的景點。 但祠堂內部卻足足令人大吃一驚。這是我見過的最為宏偉的祠堂,高大莊嚴的牌坊,面積廣闊的天井,粗壯碩大的樑柱,無不彰顯出鄭氏宗族昔日的輝煌與榮耀。就其規模而言,固然大於先前的許村大邦伯祠,比之後來所見的績溪胡氏宗祠也毫不遜色,——唯有雕飾稍有不如,但這也是十年文革破壞所致。
鄭氏宗祠位於黃山市歙縣鄭村鎮鄭村村,是鄭氏的祖祠,始建於明成化(1466年)年間。是為紀念元代著名學者、教育家鄭玉(人稱 “師山先生” )而建,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宗祠佔地1856平方米,規模宏大,空間層次豐富,為典型的徽州廊院式祠堂,現已成為國保單位。 原來鄭村有四座祠堂,由於歷史的種種原因,尤其是太平天國革命戰爭,和所謂“文化大革命”,這些古建大多遭到破壞。而濟美堂當時作為鄉糧站而保存了下來,即今日之鄭氏宗祠。鄭氏宗祠是現存古歙最古老、面積最大的祠堂。《碑記》上說“屬徽派祠宇建築中之精品”,是名副其實的。 順便說一句,祠堂不對外開放,常年關閉,参觀需要聯繫看護人。
進入第二道門后,豁然開朗,其面積足有兩個籃球場之大,宗祠氣勢磅礴,九十九根半柱子一目瞭然,每根柱子下的石墩凈一色青石雕刻而成,每個石墩雕刻的圖案都不相同,有的是獅子、有的是蓮花、有的是祥雲、有的是動物。柱子粗細一致,一人抱不過來,柱子上方是雕梁畫棟,有戴官帽的木雕古人物,有各種花紋的木雕。地面全是大大小小的青石板鋪就,正中間一條由大塊的青石板鋪成的石板路,在各石板交界處長出了長短不一的青草。
走過一座石橋,就到了河對面,一座飛檐斗角古樸的祠堂呈現在眼前,外牆是用青磚砌封,正面實際上就是一座偉岸的牌樓, 祠堂外觀古樸凝重,馬頭牆、石雕磚雕基本完好無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