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最知名的一座藏傳佛教寺院(曾是章嘉活佛駐錫地,相傳清順治帝就是在此隱居出家),它依山而建,規模比較大,寺內梵音裊裊,宗教氛圍濃郁。
鎮海寺清代建造,內有康熙五十年(1711年)御制碑文。寺前坡道崎嶇,現存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佛殿,宣教殿,左右配殿等,各殿佛像俱全,皆為清塑。寺南側為永樂院,清章嘉活佛的住所,院內石雕十五世章嘉佛塔,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造,傳為金頂玉葬。塔周雕佛傳故事,上部為四方佛像,周設廊屋,畫十大明王和十二圓覺菩薩。十五世以後,歷代章嘉皆到此避署,蒙藏教徒朝山禮佛,多要到此,瞻仰活佛。位於台懷鎮南清水河西側,距台懷鎮十里,海拔一千六百米。寺院坐落在“二龍戲珠”的風水寶地,左右兩側環繞的山峰,犹如兩條飛龍落下河谷,拱背彎腰,騰挪圍抱;寺院建築在兩山合抱的一個石山嘴上,宛若一顆二龍嬉戲的寶珠。山豁口有蒼老挺拔的大松樹,走在松樹林間的蹊徑,再聽颯颯的松風,給人一促靜寞幽深的感覺。入寺四望,南側的山峰,長滿密密麻麻的杉樹和楊樹,北側的山巔上,千年古松出於(山免)岩石之中。這裡是五台山的一處風景區,濃蔭蒼翠的古松掩映山寺,在五台寺廟區還是少見的。鎮海寺建在陡峻的石山嘴上,緊貼大院的前沿,樹有幡桿,蹲有石獅,築有山門、天王殿和鐘鼓二樓。寺內康熙五十年正月御制碑文言:“茲鎮海寺者,乃交口之幽叢,當台懷之勝概,崇基峻剎,緇流禪誦之堂,奧境靈區,法駕經行之地。”
祈福紅帶是鎮海寺的一大特色,滿院子樹上垂下香客的祈福紅帶。鎮海寺供奉了幾位清代近代的高僧,香火非常旺,且寺院門口正對群山。
鎮海寺始建於明代,因寺旁海底泉上建有鎮海塔而得名,清代至民國時期是章嘉活佛的住地,現為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
黃袍換去紫袈裟,只因當年一念差。傳說鎮海寺是清入關的順治皇帝在五台山出家的地方。傳說當年順治爺是因為董鄂妃因天花去世而望斷紅塵。
Maria_Small: 忻州市台懷鎮以南約5公里處
Raelynn_Snider: 我推薦五台山,南山寺,鎮海寺,西台掛月峰,觀音洞
五台山最知名的一座藏傳佛教寺院(曾是章嘉活佛駐錫地,相傳清順治帝就是在此隱居出家),它依山而建,規模比較大,寺內梵音裊裊,宗教氛圍濃郁。
鎮海寺清代建造,內有康熙五十年(1711年)御制碑文。寺前坡道崎嶇,現存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佛殿,宣教殿,左右配殿等,各殿佛像俱全,皆為清塑。寺南側為永樂院,清章嘉活佛的住所,院內石雕十五世章嘉佛塔,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造,傳為金頂玉葬。塔周雕佛傳故事,上部為四方佛像,周設廊屋,畫十大明王和十二圓覺菩薩。十五世以後,歷代章嘉皆到此避署,蒙藏教徒朝山禮佛,多要到此,瞻仰活佛。位於台懷鎮南清水河西側,距台懷鎮十里,海拔一千六百米。寺院坐落在“二龍戲珠”的風水寶地,左右兩側環繞的山峰,犹如兩條飛龍落下河谷,拱背彎腰,騰挪圍抱;寺院建築在兩山合抱的一個石山嘴上,宛若一顆二龍嬉戲的寶珠。山豁口有蒼老挺拔的大松樹,走在松樹林間的蹊徑,再聽颯颯的松風,給人一促靜寞幽深的感覺。入寺四望,南側的山峰,長滿密密麻麻的杉樹和楊樹,北側的山巔上,千年古松出於(山免)岩石之中。這裡是五台山的一處風景區,濃蔭蒼翠的古松掩映山寺,在五台寺廟區還是少見的。鎮海寺建在陡峻的石山嘴上,緊貼大院的前沿,樹有幡桿,蹲有石獅,築有山門、天王殿和鐘鼓二樓。寺內康熙五十年正月御制碑文言:“茲鎮海寺者,乃交口之幽叢,當台懷之勝概,崇基峻剎,緇流禪誦之堂,奧境靈區,法駕經行之地。”
祈福紅帶是鎮海寺的一大特色,滿院子樹上垂下香客的祈福紅帶。鎮海寺供奉了幾位清代近代的高僧,香火非常旺,且寺院門口正對群山。
鎮海寺始建於明代,因寺旁海底泉上建有鎮海塔而得名,清代至民國時期是章嘉活佛的住地,現為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
黃袍換去紫袈裟,只因當年一念差。傳說鎮海寺是清入關的順治皇帝在五台山出家的地方。傳說當年順治爺是因為董鄂妃因天花去世而望斷紅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