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人太多,但很值得一來,慢慢遊可能要一天時間.曬秋、建築很特別。
江記/遊記之婺源篁嶺婺源隸屬於江西省上饒市下轄縣,但卻有着典型的徽派建築群落和江浙民系,這是較為少見的情形。從地理位置看,婺源東鄰歷史文化名城衢州,西毗瓷都景德鎮,北枕旅遊勝地黃山和古徽州府、歙縣,南接江南第一仙山三清山和銅都德興,可謂景色與文化交融,這就不難解釋其人文的奇特性了。婺源的油菜花很出名,我第一次聽說這個地方就是因為有人告訴我這裡有壯觀的油菜花梯田,我則不以為然,所有靠人工堆砌的規模縱然壯觀又如何?更何況婺源的油菜花梯田應該比不了廣西的龍脊梯田和雲南的元陽梯田,所以一直也沒有在意。這一次單去婺源篁嶺倒是給我留下不俗的印象。篁嶺是婺源眾多景區中的一個,遊覽主體區域在山上。進入景區是要坐纜車的,終點在山腰線以上的位置,纜車穿越一大片農田和樹林陡然向上,感覺一下子脫離了市鎮進入到一處世外桃源。到達景區就要拾梯而上,一處不大的牌樓就算是山門,走進去竟然就是巨大的廣場,廣場依坡而建分為上行和下行兩條路線,上行是著名的曬秋場景,在山的坡面上形成了一個小鎮。小鎮有石板路通達到深處,而後就會豁然開朗站在了山嶺的高處。所有的土木結構的房子背山向陽,面對峽谷和對面山坡的梯田,房子沿坡而建層層疊疊很壯觀,黃土夯實的牆面帶着古樸,牆頭架上一根根木製橫杆延伸到房子的外面像極了整齊密集的晾衣桿,他們的作用是在收穫季節晾曬收成,各種果實放在竹匾攤開依次排放,等待陽光和風的來臨,晒乾了收起,就是家家戶戶的餐食。曬秋主要是在秋天,那時候漫山遍野五顏六色蔚為壯觀,美景中帶着喜慶歡愉,還帶着來年的希望。所以秋天是篁嶺遊覽的旺季,到此攝影的愛好者眾多,跟霞浦北岐灘涂比不遑多讓。也因為如此,現在的曬秋主要以展示為主了,因為整個景區幾乎沒有原住民,而被統一建設成一個主題酒店群落。當然這種設計很有水平,所有老舊的土屋都保持了原本的外形,內部進行改造成為現代化的酒店客房,甚至還造了電梯以供住客上下。土屋一棟棟被標註了號碼,連接各棟房子的原本石階小道仍然在,所有原本生活勞作場景的設施被保留下來成為了遊客参觀的內容,而酒店則無聲無息的經營着。當然還有其他商業內容,主幹道沿街的兩側就是新建的商鋪,建築樣式也是徽派,售賣旅遊紀念品和當地的一些吃食並無太大特色。要說一說這裏建築的特點,一部分是徽派建築,另一部分是贛南建築的風格,在這裏相得益彰非常融洽,畢竟千年來多地區文化在此交融已經毫無違和,這算一大特色。
村子依山而建,平地很少,每家在檐脊下支撐起一根根竹竿或橫木,托住大大的竹匾,鋪上火紅的辣椒🌶️、金黃的高山黃菊或者玉米🌽、橙色的柿子。🈶️的也會直接在門檐⬇️掛起一串串辣椒和玉米。篁嶺的曬秋並不局限於這幾種,根據季節收成不同晾曬不同的果實。稻穀、南瓜🎃、豌豆都會加入晾曬隊伍。
篁嶺因”曬秋”聞名遐邇,村落“天街”似玉帶將經典古建築串接,徽式商鋪林立,前店后坊,一幅流動的縮寫版“清明上河圖”。每年的六月六,是 中國 傳統的“洗曬節”,也是篁嶺的“曬秋節”。篁嶺通過曬秋節舉辦,形成獨特的民俗文化現象,遊客來篁嶺可以看曬秋,拍曬秋,也可以住下來體驗曬秋,體驗“朝曬暮收”、曬台“話桑麻”的田園生活,體驗“曬秋人家”的農俗樂趣。“篁嶺曬秋”是一種文化體驗,一種精神產品。
篁嶺古村,地無三尺平,屋頂架晒成了晾曬農作物的主要場地。篁嶺村民為順應自然地形,家家戶戶在屋頂搭起曬架。篁嶺將這種晾曬農作物的場景叫作“曬秋”。篁嶺曬秋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曬秋的“秋”是指豐收的果實,所以曬秋並非秋季“專屬”,一年四季都有應季的農作物可曬。2014年國慶節前夕,篁嶺曬秋大媽用糧食曬出了一幅國旗為祖國慶生,各大媒體爭相刊載。如今,篁嶺曬秋不僅是一道景觀,更是成為了“最美中國符號”。
篁嶺作為一個獨立的景點確實要比其他古鎮更加漂亮,需要乘坐纜車上下山,秋天的晒秋場景尤為漂亮,可惜去的當天有點陰雨,但是村民還是將作物拿出來晒,供遊客拍照,也算是沒白跑一趟
婺源村落的代表之一,這裡已經不再有村民居住,而是開發成了旅遊景區,保留了古建築,翻新成民宿,酒店和博物館供遊客參觀。沒有太多的商舖和叫賣,這裡沒有其他古鎮的喧囂,更多的是安靜和舒適。
婺源素有「書鄉」、「茶鄉」之稱,古徽州文化發祥地之一,被譽為中國最美的鄉村!更有「婺源歸來不看村」一說! 婺源內有數個鄉村,各有不同特色,今天遊覽的是春天以油菜梯田、秋天以曬秋聞名的篁嶺,冬天則是去看雪景。雖然這次沒看到雪,也不是最美的季節,但是今天這景也讓我們驚豔到不行了。我們倆好喜歡!好喜歡!這個地方⋯
大概是全中國維護最好的古村,麗江,鳳凰古鎮還有烏鎮等等可說是丟臉丟到家,不過要預防商家粗俗的破壞,要從嚴規畫,不然古鎮古村必然消失怠盡
Maria_Small: 上饒市婺源縣江灣鎮篁嶺村
Raelynn_Snider: 我推薦婺源篁嶺,石門山峽谷,花溪水街,婺源民間民俗展覽館,臥雲懸索橋
可惜人太多,但很值得一來,慢慢遊可能要一天時間.曬秋、建築很特別。
江記/遊記之婺源篁嶺婺源隸屬於江西省上饒市下轄縣,但卻有着典型的徽派建築群落和江浙民系,這是較為少見的情形。從地理位置看,婺源東鄰歷史文化名城衢州,西毗瓷都景德鎮,北枕旅遊勝地黃山和古徽州府、歙縣,南接江南第一仙山三清山和銅都德興,可謂景色與文化交融,這就不難解釋其人文的奇特性了。婺源的油菜花很出名,我第一次聽說這個地方就是因為有人告訴我這裡有壯觀的油菜花梯田,我則不以為然,所有靠人工堆砌的規模縱然壯觀又如何?更何況婺源的油菜花梯田應該比不了廣西的龍脊梯田和雲南的元陽梯田,所以一直也沒有在意。這一次單去婺源篁嶺倒是給我留下不俗的印象。篁嶺是婺源眾多景區中的一個,遊覽主體區域在山上。進入景區是要坐纜車的,終點在山腰線以上的位置,纜車穿越一大片農田和樹林陡然向上,感覺一下子脫離了市鎮進入到一處世外桃源。到達景區就要拾梯而上,一處不大的牌樓就算是山門,走進去竟然就是巨大的廣場,廣場依坡而建分為上行和下行兩條路線,上行是著名的曬秋場景,在山的坡面上形成了一個小鎮。小鎮有石板路通達到深處,而後就會豁然開朗站在了山嶺的高處。所有的土木結構的房子背山向陽,面對峽谷和對面山坡的梯田,房子沿坡而建層層疊疊很壯觀,黃土夯實的牆面帶着古樸,牆頭架上一根根木製橫杆延伸到房子的外面像極了整齊密集的晾衣桿,他們的作用是在收穫季節晾曬收成,各種果實放在竹匾攤開依次排放,等待陽光和風的來臨,晒乾了收起,就是家家戶戶的餐食。曬秋主要是在秋天,那時候漫山遍野五顏六色蔚為壯觀,美景中帶着喜慶歡愉,還帶着來年的希望。所以秋天是篁嶺遊覽的旺季,到此攝影的愛好者眾多,跟霞浦北岐灘涂比不遑多讓。也因為如此,現在的曬秋主要以展示為主了,因為整個景區幾乎沒有原住民,而被統一建設成一個主題酒店群落。當然這種設計很有水平,所有老舊的土屋都保持了原本的外形,內部進行改造成為現代化的酒店客房,甚至還造了電梯以供住客上下。土屋一棟棟被標註了號碼,連接各棟房子的原本石階小道仍然在,所有原本生活勞作場景的設施被保留下來成為了遊客参觀的內容,而酒店則無聲無息的經營着。當然還有其他商業內容,主幹道沿街的兩側就是新建的商鋪,建築樣式也是徽派,售賣旅遊紀念品和當地的一些吃食並無太大特色。要說一說這裏建築的特點,一部分是徽派建築,另一部分是贛南建築的風格,在這裏相得益彰非常融洽,畢竟千年來多地區文化在此交融已經毫無違和,這算一大特色。
村子依山而建,平地很少,每家在檐脊下支撐起一根根竹竿或橫木,托住大大的竹匾,鋪上火紅的辣椒🌶️、金黃的高山黃菊或者玉米🌽、橙色的柿子。🈶️的也會直接在門檐⬇️掛起一串串辣椒和玉米。篁嶺的曬秋並不局限於這幾種,根據季節收成不同晾曬不同的果實。稻穀、南瓜🎃、豌豆都會加入晾曬隊伍。
篁嶺因”曬秋”聞名遐邇,村落“天街”似玉帶將經典古建築串接,徽式商鋪林立,前店后坊,一幅流動的縮寫版“清明上河圖”。每年的六月六,是 中國 傳統的“洗曬節”,也是篁嶺的“曬秋節”。篁嶺通過曬秋節舉辦,形成獨特的民俗文化現象,遊客來篁嶺可以看曬秋,拍曬秋,也可以住下來體驗曬秋,體驗“朝曬暮收”、曬台“話桑麻”的田園生活,體驗“曬秋人家”的農俗樂趣。“篁嶺曬秋”是一種文化體驗,一種精神產品。
篁嶺古村,地無三尺平,屋頂架晒成了晾曬農作物的主要場地。篁嶺村民為順應自然地形,家家戶戶在屋頂搭起曬架。篁嶺將這種晾曬農作物的場景叫作“曬秋”。篁嶺曬秋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曬秋的“秋”是指豐收的果實,所以曬秋並非秋季“專屬”,一年四季都有應季的農作物可曬。2014年國慶節前夕,篁嶺曬秋大媽用糧食曬出了一幅國旗為祖國慶生,各大媒體爭相刊載。如今,篁嶺曬秋不僅是一道景觀,更是成為了“最美中國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