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龍禪寺,與卧龍諸葛亮是沒有任何關係的,史料記載是在宋代因一名法號爲“卧龍”的高僧而得名的
清朝對卧龍寺也屢加修聾。清咸豐二年(1852年),重興爲十方叢林,立碑記之。同治七年(1868年),重修。清同治七年(1868)《卧龍寺重修碑記》載:"宋初有禪師,法名卧龍,太祖曾幸此寺與談佛法,機緣相契,以爲先兆,遂改爲卧龍寺。"又據《金石萃編》一書記載,卧龍寺"崦"字碑上有太宗皇帝的贊偈。此碑系大宋熙寧(神宗)十年丁巳(1077)八月二十六日京兆府住持十方福應禪院講經論傳戒沙門惟果立石。按以上說法,太祖、太宗均曾蒞寺與寺僧交往屬實,但"啼"字碑之立卻在宋熙寧十年住持惟果仍稱福應禪院沙門之名,中間相隔百年左右,而卧龍之名以何因緣,何時改稱有待考證。同治七年重修寺碑內復稱,英宗聖旨敕賜藏經,命僧傳誦,彼時佛日重輝,宗風大振(有碑)。迨后住持無僧(未記錄明萬曆間和清道光十年之重修),叢林遂殘,殿宇傾斜,荊棘遍寺。有意光和尚被衆善信延請人寺,主持法席,重修佛殿,增建廊廡,開堂傳戒,繼轉法輪,歷十五寒暑。旋因被大興善寺延入方丈,兩序大衆共推明順和尚爲住持,遂重修大殿、方丈、禪堂、山門,續增兩廊。費盡心力,經數載,工始告成(此碑爲方丈真教所立)。同治十三年(1874),《卧龍禪寺重建清規碑記》內載:該寺爲敕建十方叢林,后因主僧不得其人,寺院荒蕪,幸有慧明師起而整理籌劃,牆垣鞏固、殿宇增輝,使佛法賴以不墜。及至慧明退院,有真賢和尚續主其事,闡揚聖教,戒行精嚴,日以誦經禮佛爲事,同治甲戌歲,實有無賴游僧昆池,不守戒規,希圖占踞,捏名妄察,僧俗共憤,公議清規八條,呈明府縣立案,特立石於寺,俾后之僧衆知所警戒云爾。此碑留存至今,尚能使叢林得以安定,道風得以純正。
卧龍寺始建於漢靈帝時期,宋初有高僧惠果入寺住持,終日高卧,時人呼爲"卧龍和尚"。宋太宗時(976-997年)更寺名爲"卧龍寺”。元朝時,卧龍寺得到重修。明朝洪武十年(1377年)再次重修。當前寺內保存下來的元、明、清石碑多通,記述了這段歷史。
西安城內的卧龍寺,創建於漢靈帝時(168-189年)。元朝時,卧龍寺得到重修。明朝洪武十年(1377年)再次重修。當前寺內保存下來的元、明、清石碑多通,記述了這段歷史。如明洪武十年(1377年)曾立石碑,現碑仍存大雄寶殿東邊,"碑石顯文如花朵,故人稱開花碑"。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重修殿宇。清朝對卧龍寺也屢加修聾。清咸豐二年(1852年),重興爲十方叢林,立碑記之。同治七年(1868年),重修殿堂,立"卧龍歷史碑"。1949年後,政府多次撥款修整殿宇。裝修佛像,使這座佛教古剎更加巍峨壯麗,金碧輝煌。
清同治七年(1868)《卧龍寺重修碑記》載:"宋初有禪師,法名卧龍,太祖曾幸此寺與談佛法,機緣相契,以爲先兆,遂改爲卧龍寺。"又據《金石萃編》一書記載,卧龍寺"崦"字碑上有太宗皇帝的贊偈。此碑系大宋熙寧(神宗)十年丁巳(1077)八月二十六日京兆府住持十方福應禪院講經論傳戒沙門惟果立石。按以上說法,太祖、太宗均曾蒞寺與寺僧交往屬實,但"啼"字碑之立卻在宋熙寧十年住持惟果仍稱福應禪院沙門之名,中間相隔百年左右。
元朝時,卧龍寺得到重修。明朝洪武十年(1377年)再次重修。當前寺內保存下來的元、明、清石碑多通,記述了這段歷史。如明洪武十年(1377年)曾立石碑,現碑仍存大雄寶殿東邊,"碑石顯文如花朵,故人稱開花碑"。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重修殿宇。清朝對卧龍寺也屢加修聾。清咸豐二年(1852年),重興爲十方叢林,立碑記之。同治七年(1868年),重修殿堂,立"卧龍歷史碑"。1949年後,政府多次撥款修整殿宇。裝修佛像,使這座佛教古剎更加巍峨壯麗,金碧輝煌。
Maria_Small: Zhonglou Shangquan, Beilin, Xi'an, China
Raelynn_Snider: 我推薦西安城牆,回民街,西安鐘樓,西安碑林博物館,西安鼓樓
卧龍禪寺,與卧龍諸葛亮是沒有任何關係的,史料記載是在宋代因一名法號爲“卧龍”的高僧而得名的
清朝對卧龍寺也屢加修聾。清咸豐二年(1852年),重興爲十方叢林,立碑記之。同治七年(1868年),重修。清同治七年(1868)《卧龍寺重修碑記》載:"宋初有禪師,法名卧龍,太祖曾幸此寺與談佛法,機緣相契,以爲先兆,遂改爲卧龍寺。"又據《金石萃編》一書記載,卧龍寺"崦"字碑上有太宗皇帝的贊偈。此碑系大宋熙寧(神宗)十年丁巳(1077)八月二十六日京兆府住持十方福應禪院講經論傳戒沙門惟果立石。按以上說法,太祖、太宗均曾蒞寺與寺僧交往屬實,但"啼"字碑之立卻在宋熙寧十年住持惟果仍稱福應禪院沙門之名,中間相隔百年左右,而卧龍之名以何因緣,何時改稱有待考證。同治七年重修寺碑內復稱,英宗聖旨敕賜藏經,命僧傳誦,彼時佛日重輝,宗風大振(有碑)。迨后住持無僧(未記錄明萬曆間和清道光十年之重修),叢林遂殘,殿宇傾斜,荊棘遍寺。有意光和尚被衆善信延請人寺,主持法席,重修佛殿,增建廊廡,開堂傳戒,繼轉法輪,歷十五寒暑。旋因被大興善寺延入方丈,兩序大衆共推明順和尚爲住持,遂重修大殿、方丈、禪堂、山門,續增兩廊。費盡心力,經數載,工始告成(此碑爲方丈真教所立)。同治十三年(1874),《卧龍禪寺重建清規碑記》內載:該寺爲敕建十方叢林,后因主僧不得其人,寺院荒蕪,幸有慧明師起而整理籌劃,牆垣鞏固、殿宇增輝,使佛法賴以不墜。及至慧明退院,有真賢和尚續主其事,闡揚聖教,戒行精嚴,日以誦經禮佛爲事,同治甲戌歲,實有無賴游僧昆池,不守戒規,希圖占踞,捏名妄察,僧俗共憤,公議清規八條,呈明府縣立案,特立石於寺,俾后之僧衆知所警戒云爾。此碑留存至今,尚能使叢林得以安定,道風得以純正。
卧龍寺始建於漢靈帝時期,宋初有高僧惠果入寺住持,終日高卧,時人呼爲"卧龍和尚"。宋太宗時(976-997年)更寺名爲"卧龍寺”。元朝時,卧龍寺得到重修。明朝洪武十年(1377年)再次重修。當前寺內保存下來的元、明、清石碑多通,記述了這段歷史。
西安城內的卧龍寺,創建於漢靈帝時(168-189年)。元朝時,卧龍寺得到重修。明朝洪武十年(1377年)再次重修。當前寺內保存下來的元、明、清石碑多通,記述了這段歷史。如明洪武十年(1377年)曾立石碑,現碑仍存大雄寶殿東邊,"碑石顯文如花朵,故人稱開花碑"。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重修殿宇。清朝對卧龍寺也屢加修聾。清咸豐二年(1852年),重興爲十方叢林,立碑記之。同治七年(1868年),重修殿堂,立"卧龍歷史碑"。1949年後,政府多次撥款修整殿宇。裝修佛像,使這座佛教古剎更加巍峨壯麗,金碧輝煌。
清同治七年(1868)《卧龍寺重修碑記》載:"宋初有禪師,法名卧龍,太祖曾幸此寺與談佛法,機緣相契,以爲先兆,遂改爲卧龍寺。"又據《金石萃編》一書記載,卧龍寺"崦"字碑上有太宗皇帝的贊偈。此碑系大宋熙寧(神宗)十年丁巳(1077)八月二十六日京兆府住持十方福應禪院講經論傳戒沙門惟果立石。按以上說法,太祖、太宗均曾蒞寺與寺僧交往屬實,但"啼"字碑之立卻在宋熙寧十年住持惟果仍稱福應禪院沙門之名,中間相隔百年左右。
元朝時,卧龍寺得到重修。明朝洪武十年(1377年)再次重修。當前寺內保存下來的元、明、清石碑多通,記述了這段歷史。如明洪武十年(1377年)曾立石碑,現碑仍存大雄寶殿東邊,"碑石顯文如花朵,故人稱開花碑"。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重修殿宇。清朝對卧龍寺也屢加修聾。清咸豐二年(1852年),重興爲十方叢林,立碑記之。同治七年(1868年),重修殿堂,立"卧龍歷史碑"。1949年後,政府多次撥款修整殿宇。裝修佛像,使這座佛教古剎更加巍峨壯麗,金碧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