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在山坡上,可以一覽忻州古城全景。從五台山過來沒有直達車,只能回太原再來,浪費火車票費。古城內最大特色是有好多各具特色的美食小店,價格居然也不算太貴。
忻州古城南邊是歷史文物秀容書院,就建在整個山坡上,成為一覽古城無敵全景的超級大平台,非常開闊壯觀的視野。平遙古城只有中央的市樓是制高點,太矮了。
秀容書院始建於清乾隆四十年,當時忻縣稱秀容縣,故以此得名,為忻州市第一所學府。原書院東邊是文昌寺,后書院逐漸擴建,文昌寺並於書院中。在書院西坡上先後修建三個風景亭:正中四角亭,南八角亭,北六角亭。六角亭為三亭中之最,每邊長約三米,亭高約九米。六角亭舊稱寥無閣,為全城最高點,立於亭上,可俯瞰全城。原六角亭前有一磚拱門,稱天之衢,意取書院讀書人,通過天之衢,登上寥天閣,飛黃騰達。秀容書院(第四批省保),地址:忻府區舊城內西南。書院建成后,取代了忻州儒學,成為當時忻州的最高學府。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改稱 "新興學堂",創山西書院改學堂之首例。秀容書院,以自然地形而精巧設計。西高東低。古時的忻州秀容書院總佔地面積約16畝,含相對獨立、 風格各異的院落15個,共計建築30座(排)計208間房屋,有戲台1座、亭閣3座、牌樓1座、二層木樓1幢。書院總體布局由下中上三院組成,下院有白鶴觀舊址,拾級而上即為中院。中院是書院的主體部分,又由北之柏樹院,中之棗樹院,南之槐樹院三院組成。青碧琉璃瓦覆頂的主建築就是當年文人學士祭奉文昌星的文昌祠,該祠入間最深檐下有廊,推為明代建築,古柏與古祠使得這個院落洋溢着悠遠厚重的歷史滄桑感。上院是秀容書院標誌建築所在。過"通天衢"牌樓沿坡而上,南為八角亭,北為六角亭,中為四角亭。六角亭名謂寥天閣。近幾年亭下土崖坍塌,文化部門搶修保護后,在高築的磚牆上題名"凌雲閣"。這裡是觀城望景的最高點,前人許多九龍崗詩作都是在這裏吟賦而成。八角亭的高度略低於寥天閣,傳說當時知州邱鳴泰是個大孝子,公務之餘思念故鄉老母,故而擇高地以築亭,常登高遠望以解思念母親之情。有感於知州的孝心,時人將此亭命名為"望萱閣",舊以"萱堂"代指母親的居室,亦指母親,所以"望萱閣"即"望母閣"只是不如用"萱"字文雅而已。明代萬曆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以磚石修築忻州城,西段沿九龍崗地形蜿蜒起伏,與平地城牆連接,其輪廓像一頭卧牛,而望萱閣和寥天閣更似卧牛頭頂的雙角,所以說秀容書院是卧牛之首,雙閣是牛頭上的犄角,道盡了這兩座建築對美化忻州城的神奇作用。照片是2012年8月拍攝,當時書院不開放。
秀容書院,以自然地形而精巧設計。西高東低,六角亭、四角亭、八角亭一線三亭雄距至高處。主院為兩進院,正中為過廳,後為供奉文昌帝君的文昌祠,左右為配房、南面有戲台。主院以東下部建築更為壯觀,順台階西向拾級而上,步步登高,有小巧玲瓏的木牌坊、四角亭、八角亭、六角亭。站在六角亭眺望,可一覽市區全景。
景點內挺大的 建設的很好 目前還免門票
書院在山坡上,可以一覽忻州古城全景。從五台山過來沒有直達車,只能回太原再來,浪費火車票費。古城內最大特色是有好多各具特色的美食小店,價格居然也不算太貴。
忻州古城南邊是歷史文物秀容書院,就建在整個山坡上,成為一覽古城無敵全景的超級大平台,非常開闊壯觀的視野。平遙古城只有中央的市樓是制高點,太矮了。
秀容書院始建於清乾隆四十年,當時忻縣稱秀容縣,故以此得名,為忻州市第一所學府。原書院東邊是文昌寺,后書院逐漸擴建,文昌寺並於書院中。在書院西坡上先後修建三個風景亭:正中四角亭,南八角亭,北六角亭。六角亭為三亭中之最,每邊長約三米,亭高約九米。六角亭舊稱寥無閣,為全城最高點,立於亭上,可俯瞰全城。原六角亭前有一磚拱門,稱天之衢,意取書院讀書人,通過天之衢,登上寥天閣,飛黃騰達。秀容書院(第四批省保),地址:忻府區舊城內西南。書院建成后,取代了忻州儒學,成為當時忻州的最高學府。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改稱 "新興學堂",創山西書院改學堂之首例。秀容書院,以自然地形而精巧設計。西高東低。古時的忻州秀容書院總佔地面積約16畝,含相對獨立、 風格各異的院落15個,共計建築30座(排)計208間房屋,有戲台1座、亭閣3座、牌樓1座、二層木樓1幢。書院總體布局由下中上三院組成,下院有白鶴觀舊址,拾級而上即為中院。中院是書院的主體部分,又由北之柏樹院,中之棗樹院,南之槐樹院三院組成。青碧琉璃瓦覆頂的主建築就是當年文人學士祭奉文昌星的文昌祠,該祠入間最深檐下有廊,推為明代建築,古柏與古祠使得這個院落洋溢着悠遠厚重的歷史滄桑感。上院是秀容書院標誌建築所在。過"通天衢"牌樓沿坡而上,南為八角亭,北為六角亭,中為四角亭。六角亭名謂寥天閣。近幾年亭下土崖坍塌,文化部門搶修保護后,在高築的磚牆上題名"凌雲閣"。這裡是觀城望景的最高點,前人許多九龍崗詩作都是在這裏吟賦而成。八角亭的高度略低於寥天閣,傳說當時知州邱鳴泰是個大孝子,公務之餘思念故鄉老母,故而擇高地以築亭,常登高遠望以解思念母親之情。有感於知州的孝心,時人將此亭命名為"望萱閣",舊以"萱堂"代指母親的居室,亦指母親,所以"望萱閣"即"望母閣"只是不如用"萱"字文雅而已。明代萬曆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以磚石修築忻州城,西段沿九龍崗地形蜿蜒起伏,與平地城牆連接,其輪廓像一頭卧牛,而望萱閣和寥天閣更似卧牛頭頂的雙角,所以說秀容書院是卧牛之首,雙閣是牛頭上的犄角,道盡了這兩座建築對美化忻州城的神奇作用。照片是2012年8月拍攝,當時書院不開放。
秀容書院,以自然地形而精巧設計。西高東低,六角亭、四角亭、八角亭一線三亭雄距至高處。主院為兩進院,正中為過廳,後為供奉文昌帝君的文昌祠,左右為配房、南面有戲台。主院以東下部建築更為壯觀,順台階西向拾級而上,步步登高,有小巧玲瓏的木牌坊、四角亭、八角亭、六角亭。站在六角亭眺望,可一覽市區全景。
景點內挺大的 建設的很好 目前還免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