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去賣花漁村,是賞梅觀景的最佳時段。
徽派盆景的發源地,去過就不後悔。
有國歌、軍歌和校園歌曲,村歌還是第一次見識。賣花漁村就有自己的村歌,名曰:《賣花漁村好風光》。新安江山水畫廊從深渡鎮到南源口,水路約摸二十四公里。從南源口出發向南,翻越一座大山,蜿蜒十三里路的簡易公路帶你一睹藏在深山裡的賣花漁村芳容。這是歙縣雄村鄉的一個村,原先叫洪嶺村。因為家家做盆景,戶戶賣花卉而聲名鵲起,加之村莊走勢如魚形,故而更名賣花漁村。車到山頂,一個牌坊跨在路上,上書“賣花漁村”四字,旁邊還有供人休息的亭子,以及“賣花漁村”標誌。下坡不久,就能感受她的魅力。路兩邊半成品的盆景比比皆是,有的正在塑型,有的連盆埋在地下,就是路邊的山坡上滿是做盆景的苗木。車子停在村口的停車場上,徒步進村。層層疊疊的盆景充斥房前屋后,排列整齊,錯落有致。各類造型,不一而足。原來藝術不只在高雅殿堂,這百年的鄉間傳承才是真正的藝術根源。一條小溪穿村而過,溪上面建有一個名曰積善的亭子,亭子里坐着一位老婆婆。我們一行十人走過,婆婆說:二月來,漫山都是花,多好看。婆婆說的二月應該是農曆,現在已是端午了,花自然很少,但綠卻肥肥。沿着魚脊骨般的路繼續前行,冷不丁你就被一株盆景吸引,問問價錢,都在五位數以上。盆景也是藝術,藝術品的價值不是金錢可以衡量。曾經在某報紙看到,一隻斤把重的江蟹,拍賣了數萬元。如此推測,這盆景雖然價格不菲,卻也價有所值。其實最佩服的還是這村民的堅持。沒有上百年的傳承,如何有現在的藝術造詣。沒有幾代人的堅持,怎能讓一個山村變得家喻戶曉。其實,這裏通上簡易公路也只是近幾年的事。可以想象,若干年前,村民如何僅靠一根扁擔,硬是把這徽派盆景挑進都市。
徜徉在皖南“花都”的梅花海里賣花漁村,其實沒有魚,也不靠海,只不過村子像個魚尾巴罷了,但“賣花”確是真的,這裏家家戶戶種梅花,制盆景。
春天是賞花飛季節,驅車三百多公里去看了一場梅花。2月19凌晨的路上沒有順路的車觀景的平台卻早有靜待霧裏看花的人想看看這現實中的花花世界與夢裏的那個小世界是否吻合一個叫賣花漁村的徽州村落只賣花不賣魚有緣見!賣家漁村坐標安徽黃山市歙縣,導航即可前往。前往村子的路比窄,可以直接開到村裏。村裏家家戶戶都是做微盆景的,梅花盆景也很多。至於賞花的話需要到周邊的山上,都有游步道還是很方便。關於拍照,航拍最後,可以不同視角來拍,不限飛信號不錯,相機拍的長焦虛化爲宜。《霧裏探花》
此時去賣花漁村,是賞梅觀景的最佳時段。
徽派盆景的發源地,去過就不後悔。
有國歌、軍歌和校園歌曲,村歌還是第一次見識。賣花漁村就有自己的村歌,名曰:《賣花漁村好風光》。新安江山水畫廊從深渡鎮到南源口,水路約摸二十四公里。從南源口出發向南,翻越一座大山,蜿蜒十三里路的簡易公路帶你一睹藏在深山裡的賣花漁村芳容。這是歙縣雄村鄉的一個村,原先叫洪嶺村。因為家家做盆景,戶戶賣花卉而聲名鵲起,加之村莊走勢如魚形,故而更名賣花漁村。車到山頂,一個牌坊跨在路上,上書“賣花漁村”四字,旁邊還有供人休息的亭子,以及“賣花漁村”標誌。下坡不久,就能感受她的魅力。路兩邊半成品的盆景比比皆是,有的正在塑型,有的連盆埋在地下,就是路邊的山坡上滿是做盆景的苗木。車子停在村口的停車場上,徒步進村。層層疊疊的盆景充斥房前屋后,排列整齊,錯落有致。各類造型,不一而足。原來藝術不只在高雅殿堂,這百年的鄉間傳承才是真正的藝術根源。一條小溪穿村而過,溪上面建有一個名曰積善的亭子,亭子里坐着一位老婆婆。我們一行十人走過,婆婆說:二月來,漫山都是花,多好看。婆婆說的二月應該是農曆,現在已是端午了,花自然很少,但綠卻肥肥。沿着魚脊骨般的路繼續前行,冷不丁你就被一株盆景吸引,問問價錢,都在五位數以上。盆景也是藝術,藝術品的價值不是金錢可以衡量。曾經在某報紙看到,一隻斤把重的江蟹,拍賣了數萬元。如此推測,這盆景雖然價格不菲,卻也價有所值。其實最佩服的還是這村民的堅持。沒有上百年的傳承,如何有現在的藝術造詣。沒有幾代人的堅持,怎能讓一個山村變得家喻戶曉。其實,這裏通上簡易公路也只是近幾年的事。可以想象,若干年前,村民如何僅靠一根扁擔,硬是把這徽派盆景挑進都市。
徜徉在皖南“花都”的梅花海里賣花漁村,其實沒有魚,也不靠海,只不過村子像個魚尾巴罷了,但“賣花”確是真的,這裏家家戶戶種梅花,制盆景。
春天是賞花飛季節,驅車三百多公里去看了一場梅花。2月19凌晨的路上沒有順路的車觀景的平台卻早有靜待霧裏看花的人想看看這現實中的花花世界與夢裏的那個小世界是否吻合一個叫賣花漁村的徽州村落只賣花不賣魚有緣見!賣家漁村坐標安徽黃山市歙縣,導航即可前往。前往村子的路比窄,可以直接開到村裏。村裏家家戶戶都是做微盆景的,梅花盆景也很多。至於賞花的話需要到周邊的山上,都有游步道還是很方便。關於拍照,航拍最後,可以不同視角來拍,不限飛信號不錯,相機拍的長焦虛化爲宜。《霧裏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