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hk.trip.com/moments/detail/wanrong-1446130-121648570/
EpicOdysseys

天壇前身,一首秋風辭訴說這裡的前世今生

她是海內祠廟之冠,也是華夏根祖之源,4000年前,汾陰脽上,掃地壇臨河而建,祭祀文化應運而生。古人雲「國之大事,在祀與戎」2000多年後,汾黃交匯處,祭祀後土已成制度,尋根問祖後土祠,祭國泰民安,世道升平。 千百年來,屢毀屢建的後土祠規模雖不及鼎盛時期十之一二,但是作為全球華人的祭祖中心,後土祠仍然伫立在山西運城萬榮縣黃河之畔,繼續訴說著自己的故事。 ✔️後土祠內現存建築有山門、「品」字舞台、獻殿、正殿、東西五虎殿、秋風樓等,建築宏偉,格局精巧。雖然和唐宋時期相比,現存的後土祠規模要遜色不少,但仍不失為一處龐大而輝煌的古代祠廟建築群。而且因其建築工藝精巧,光彩奪目,故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及藝術價值。 ✔️同時,從漢至宋,先後有漢武帝、宋真宗等9位帝王24次到萬榮後土祠祭祀,作為祭祀文化的源頭,帝王祭祀無疑說明了其代表的是最高等級的祭祀文化活動,也代表古代帝王對母親河畔後土祠「海內祠廟之冠」❗️地位的肯定。 而明清後為何改為在北京天地壇祭祀?則相傳是因為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原想親赴後土祠祭祀,但因政務繁忙且路途遙遠,於是派重臣前來此取土作為祭奠土,在北京建了一座後土祠,即天地壇。後又建地壇,天地壇改稱天壇。這也就是作為「天壇之源」❗️的後土祠可以稱為祠,而全國的後土廟都稱廟的原因。 人們普遍認為將樓與詩詞聯繫在一起是從唐朝開始,而在更早的漢代,一首千古絕唱成就了一座汾陰脽上的秋風樓!「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秋風樓正是因漢武帝的一首《秋風辭》而得名,汾黃之畔,崇峻秀麗。在秋風樓內每層都有一塊秋風辭的碑,尤其以三層的元代石碑最為久遠,只是可惜現在為了更好保護已經不讓登樓,可惜可惜! ✔️正如《秋風辭》中所作「少壯幾時兮奈老何」!如今,山西萬榮後土祠已成為國內各界、港、澳、台胞及海外華僑,尋根問祖,祭祀後土之所在;也是民族團結,聯繫海內外華人情感的紐帶❗️作為華夏根祖文化的源頭,已越來越顯現出其深邃的歷史文化內涵。 📍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榮河鎮廟前村 🚗山西景點分散,建議自駕或包車 💰20元,不用預約 ⏰️8:30-18:00,遊覽時長2小時
發佈日期:2024年5月12日
提交
0
曾在此Moment中提及
景點

後土祠

4.9/5106條評價 | 祠堂
萬榮
運城人氣景點第8名
查看
展示更多
相關 Trip Moments 貼文